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穿越重生 > 科举出仕(士) > 科举出仕(士) 第91节
  黎池眼底闪过深长意味,然后连忙从座椅上站起来,笑容满面地迎上去,躬身拱手朝苏千行礼,“苏尚书,下官今天来工部叨扰了。”
  苏千连忙上前,将躬身行礼的黎池扶起,“黎行走说哪里话,圣上本就嘱咐我工部要予你方便,何况本官亦觉与黎行走共事甚是愉悦,何来叨扰之说!不知今日黎行走来工部,是做何事?”
  “承蒙苏尚书厚爱。下官今日来,主要是取拿划给水泥局的匠户名册的,京城水泥局的前期计划俱已完备,亦已奏呈给圣上批复允准了,如今就要拉人手过去,准备建厂房和衙暑了。”
  “易侍郎,去将划给水泥局的匠户名册找来。”苏千朝厅中办公的工部左侍郎易砚说了,才又与黎池说:“黎行走着实能干!竟如此快地,就将水泥局筹备至此了。”
  对苏尚书的干脆,黎池心中很满意,然后谦虚一笑:“下官尚且年轻,就只剩一股冲劲,其实很多地方都不懂、也不知道,全仗诸位同僚和善、肯帮忙。”
  “哈哈哈!黎行走太过谦虚!”苏千爽朗一笑,笑眯了的眼底有光芒闪过。
  “实话实话,下官句句实话,苏尚书怎么还不信呢。”黎池也跟着笑起来。
  一句‘尚且年轻‘,所以行事冲动,一句‘不懂、也不知道‘,意味此事就此作罢。
  苏千心中暗叹:黎池黎和周此人,果真谦虚啊……
  黎池与苏千,不论年龄、只论心性,都是修炼成精了的。两人并未说破,也都未授人以把柄,就这样将刚才的事消弭于无形了。
  之后苏千坐下,与黎池谈起水泥局筹备方面的事宜。归根到底,水泥局隶属于工部,苏千身为工部尚书,询问和了解水泥局事宜,是在情理和职责之内。
  从头至尾,黎镜都被晾在一边。苏千进厅里后没理黎镜,拿名册也是喊的左侍郎,之后与黎池交谈时,也当没看见杵在一边的黎镜。
  最后,黎镜低声嘀咕了一句‘下官去忙公务‘之后,就悻悻地走开了。
  黎池与苏千坐谈了一刻钟左右的时间,左侍郎易砚就拿来了匠户名册,“此乃五百住坐匠、三千轮坐匠的名册副册,最迟三日之内点清后,就领至西郊水泥局。”
  “劳烦易侍郎,劳烦苏尚书了。”黎池接过名册,谢过苏千和易砚之后,就提出了告辞。“下官也不多叨扰了,这就走了。”
  “黎行走慢走,本官就不送了。”
  望着黎池出了工部大门远去之后,苏千对一旁的易砚说:“把名册重新整理一遍。”
  易砚面色为难,“那黎和周……多智近妖,眼睛利得很,只是重新整理名册,恐怕不一定藏得住端倪。”
  “那今年就少抹些‘浆糊‘。”
  “是。”易砚答应道。在心里盘算着少抹那些‘浆糊‘,才更能藏住端倪。
  “黎和周与黎镜是同族,黎和周进京赶考时,也是住在黎府的,可看来关系势如水火啊……”
  “据说当初俭王府也派了人,去码头接黎和周,结果他却选择去了黎府住。就只能是住在黎府的那段时间里,住出了矛盾?”
  “黎镜,呵,此人愚蠢至极!不过一个外室女而已,还以为能扒住义王呢!结果黎和周用一篇《答‘储君三问‘》,就将义王的棋盘掀了,也是妙呢……”
  易砚也一起嗤笑着,然后疑惑问到:“按说黎和周掀了的可不止义王的棋盘,俭王的一盘棋也因此毁了。为何俭王与黎池,似乎并未因此而生出罅隙?”
  “生没生出罅隙,我们这些外人如何得知?不过可以得知的是,俭王要么是大度自信,要么是极擅长审时度势,或者极擅长估算得失。”
  “倒也是,黎和周此人……多智到有一些不似凡人了,俭王能得到他的襄助,与掀翻的那盘棋相比,得失之间怕还不好衡量。”
  ……
  因朝廷并不是每年或每月都需大量工匠服工役,在工匠需求不多的年月,朝廷就会允许匠户缴纳银两即班匠银,以银抵役。
  而天下匠户数目众多,究竟有多少服役,又有多少是缴纳了班匠银以银抵役,这其中的猫腻就多了。
  而所谓‘抹浆糊‘,就是将匠户缴纳班匠银的数量抹掉一些,然后将抹去的数量添到服役数量中去。这样不仅能贪下班匠银,还能贪下这批工匠的衣食花销的银子。
  这之中的猫腻,明白的人不少,却因为种种原因或证据不足,没有揭露。
  黎池既然敢说,就说明他是掌握了一定证据的。而且即使黎池证据不足,万一他不管不顾地一封奏折将此事捅到皇帝案上去,以他如今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或许皇帝会顺势而为整治工部一番。
  所以不管黎池有无确凿证据,苏千都选择了不掠其锋芒。
  作者有话要说:  后世史学家在评述黎和周的为官生涯时,将其在翰林院的那三年翰林官生涯,做了一个总结,一言以概之:最‘不务正业‘翰林官。
  纵观黎和周的三年翰林官期间,身上总还有其他的官职,比如钦差,特使,以及各种行走。今天忙这、明天忙那,就没见他在自己正职岗位上,安分呆满过上半年以上的,堪称‘不务正业‘。
  ——选自《戏说大燕》节目
  说明:
  匠户是一种户籍,还有商户、军户和民户。2匠户制度自元至清,有所变化,作者融合后参考的。3匠户(工匠)与工部的关系有些复杂,工部掌管匠户名册却又不全部掌管,班匠银也非是归工部直接收缴,‘抹浆糊’(←作者自己取的名)现象是真的存在。
  本文匠户相关,作者为了剧情有私设。
  第105章
  在工匠到来之前,西山大营的一百驻军先到了。
  西山大营军,是除御林军之外,以及负责守卫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步军统领衙门(其长官俗称九门提督)外,第三股拱卫京师的兵力。
  从西山大营抽调来一百名士兵,由一名百户即沈百户带领,分为两部,分别驻守于水泥局,以及黎池石山下的水泥作坊。
  西山大营军,作为驻守在京城郊外的一支军队,既牵制御林军与‘九门军‘此两支京军,又外御京外地方军。这样一支军队,需得有一定实力才行。
  黎池就见识到了大燕这个冷兵器时代里,所谓最强军队的实力。
  率领这一百民士兵的沈百户,与从工部出来到自家石山下水泥作坊的黎池见过面,说了要在两地驻守以防泄密的事后,就几句话的功夫,就将水泥作坊的布防安排完毕,防守得严严实实!
  看士兵的形体和精神面貌,是真有军人的锋利,非常有气势。
  其实煤炭和水泥,是采取官私兼具模式的。
  在煤炭方面,煤矿有军队驻守,流放犯人、役夫和士兵进行开采,除了一部分用作官用之外,如作燃料用于铸钱、铸兵器、官窑烧瓷等。还会像卖‘盐引‘一样,等开采量足够官用之后,后期就会卖给商人‘煤引‘兑换煤炭,再售卖到民间私用。
  在水泥方面,也与煤炭差不多。等朝廷和地方的水泥局开设起来,并能生产供给公用之后,如治水、修桥、铺路、营缮宫殿陵墓等,也会允许民间私设作坊生产和售卖水泥。
  不过在水泥政策方面,这个‘民间‘可能更多指黎池了。毕竟除了黎池之外,民间暂时也没有其他人能烧制出水泥来。
  而这官私兼具的模式,有一个前提是等‘官用足够‘之后,在这之前煤炭开采和水泥烧制,都是禁止和保密状态的。
  至于煤炭和水泥的保密必要性,可以举一个例子。就好比抢支制作图纸,若是在本国还没制造出来足够数量前,就被别国或民间团体盗去图纸,并抢先制作了出来,那本国或统治团体不就可能有危险了?
  虽然禁止私人开采煤炭和水泥烧制保密,与抢支并不完全一样,但理是同理。
  不管是何领域,本国或统治团体都想确保走在前列。这或许是为树立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也或许是为确保中原大国的优越地位,贞文帝或许说不出这些理论,但他就是这么规定、这么做的。
  所以贞文帝下旨,就近从西山大营调一百士兵,驻守于水泥局和黎池石山下的水泥作坊,纯属是正常操作。
  对于沈百户前来驻守,黎池并未误会。他并未认为贞文帝派兵驻守,是想霸占他的水泥作坊,抢夺水泥配方。贞文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不至于如此。
  ……
  第三天上午,有一工部主事领来了五百住坐匠、三千轮班匠。
  黎池看着站在下面的三千五百工匠,大多衣衫单薄,脸上冻得皲裂,耳朵冻得红紫甚至还有冻疮血痂,揣着手满脸愁苦,有的只剩满脸麻木……
  猝不及防地心中一酸,黎池忽然想起前世年幼时的父亲,以及这辈子年幼时劳作归来的家人,风吹日晒、生活困苦……
  世界再繁华,也有无家、无衣食的可怜人,何况现在这个生产力低下时代。黎池能做的很少,他只能尽量多为大燕社稷做一些事,让大燕变得更好,如此天下可怜人就能减少些。
  “你们中以前服工役时,可有当过牌长和甲长者?十人一牌,十牌一甲,以前任过牌长和甲长之职者,到前面来。”
  等当过牌长和甲长的工匠出来之后,黎池计算一下人数,还差一个牌长,于是又看着点了一个工匠当牌长之后,就将三千五百工匠分好了‘牌‘和‘甲‘。
  “今日时间仓促,怕是盖不好棚房了。”黎池将三十五个甲长叫到跟前来,吩咐道。“这样,你们今日随那位工部主事一起,去库里将盖棚房的板材搬来,明日再将棚房盖好。自此以后你们就住到棚房中,直至服完工役或新楼建好搬出去。”
  “官老爷是说,我们要住在这里?”其中一个甲长见和他们说话的官老爷温和带笑,很是面善的样子,这才鼓起勇气问道。“那……那不知要缴几多银钱?”
  黎池听明白这个甲长的意思了。无论是住坐匠还是外地进京的轮班匠,服工役时都是自费食宿的,虽有衣食补贴银子,但层层盘剥之后,落到工匠手里的也就没多少了。
  这甲长听他说他们以后都要住到这里的棚房里来,是在担心房费要比他们现在自己找的要贵。
  黎池温和地笑着解释到:“不需缴银钱。你们早些盖好了,就早些给你们住。还有茅厕、灶房这些用得上的地方,也要在拟建厂房和衙署的空地之外建上几个。这些最迟要在三天之内建好,之后就要开始修建厂房了。”
  “这房子给我们住,真不要喔们银钱?!”一个带着川音腔调的甲长不确定地问道。
  黎池耐心地保证,“真不要你们的银钱,你们放心住就是。你们若是自己做饭,等你们把灶房建起来后自己做,本官给你们几口锅。若是不自己做饭,那就将一月三斗米领去,或领相应银钱也可。”
  “还将一月三斗米给我们?”有个长得愣头愣脑的甲长不确定地问道。以前他们服役时,三斗米到他们手上能有一斗就不错了。
  “老吴你这人!说什么傻话呢?!”那人旁边的一个圆滑精明相的甲长,朝那愣头愣脑的头上就是一个爆栗子,敲得‘嘭‘一声响!“官老爷,哈哈!您大人有大量,别和这楞头计较,他就是不会说话。”
  黎池明白那愣头愣脑甲长为何一脸不信,那一脸的‘你莫不是唬我‘的表情,看得他有些心酸,又如何会怪那人质疑他?于是温和笑着:“本官姓黎,以后你们唤本官黎行走就好。”
  “唉哟,黎!您莫不就是文曲星?黎六元!?”愣头愣脑的那人,揉着脑袋上被敲了爆栗子的地方,又一脸惊讶地嚷道。
  黎池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老吴你这人!不会说话就闭嘴!否则我回去后告诉我妹子!”精明相的把愣头愣脑的制住了,“黎行走,草民这妹夫就是个楞头!不会说话!”
  黎池一脸好笑,“无碍。你们跟着那主事去,今日将板材搬来,晚上还去你们找的住处住上一晚,争取明日就将棚房盖上后住进去。”
  “遵命!”“是,黎大人,我们这就去!”……
  黎池去拜托了送人来的工部主事一声,就让那些甲长带着工匠们,跟着去搬板材了。
  ……
  三千五百工匠,只盖几十间他们自个儿住的大通铺木板棚房,两天时间足够了。
  工匠们的食宿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就开始建造水泥局的厂房,再之后是办公的衙署。
  效率,与生产力水平高低有关系,有时却非决定因素。即使在这个机械化与自动化几乎为零的时代,只要人多、心齐,且当权者足够重视,效率也可以很惊人。
  黎池因身上‘工部行走‘的官职,开年后就没常去翰林院上衙点卯了,全部身心都扑在水泥局的筹建上,亲眼见证了工地现场的一天一个样儿。
  地基打好,墙体砌上,屋顶覆上,内部布局完善,铁碾等设备安装上……
  不过一个半月的时间,水泥局的厂房和衙署就已搭建完备。然后开始向南挖掘沟渠,以引来黄河支流的水,待水一到万事俱备,就可以开始采石烧制水泥了。
  不过虽水渠是采取分段挖掘方式进行挖掘的,之后互相挖通了连在一起,效率会快上许多,却也不是三五天可挖通的。
  挖通水渠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三月中的时候,水渠才终于是挖通了。只差一边采石、等煤炭运到足够多,一边教授那五百住坐匠如何烧制水泥,之后京城水泥局就能运转起来了。
  黎池将施工进度以一封奏折,奏呈到了贞文帝的龙案上。
  皇帝看完手中黎池的奏折,“这黎和周的奏折写得简单得很,真不像是出自一个‘六元‘之手,没半点文采。”
  虽说帝王君心莫测,但总管太监张忠却还是能测出两三分的,否则也不能挤掉前任,且在这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几年。
  “确实,看黎大人其他文章诗篇及其言行,虽才华横溢,并不卖弄那些文采华章,可见他是个务实的人。”张忠眼角余光扫了一下贞文帝的神情,于是继续说道。“黎大人是有事说事,不扯那些虚的,这样听的人、看的人也都省事。”
  贞文帝赞同到:“的确,看他写的奏折一点不累人。据说他还有个‘务实君子‘的称号?倒是名符其实,概括得很好。”
  “确实听说黎大人在读书人间,有这么一个称呼,概括的确实是很准确了。”张忠附和着。
  贞文帝摇一摇手中的奏折,“这是朕见过营建得最快的工事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将水泥局建了起来,确实快。”
  张忠一脸感慨,“老奴就更没见过了,是真快呀!不过,老奴也没见过有哪位大人,在大冷天里天天跑去亲自监工的,而且这‘监工‘还笑呵呵地很好说话,工匠们又吃得饱穿得暖,做起活来自然也就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