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穿越重生 > 汉中王传 > 第七百六十四章 稳定民心
  王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众人皆以为可,毕竟这是最后的一线生机了。
  是夜,广都大营之中,王累以刘阐的名义,向其余两路人马发出了命令,准备对成都最后一击。
  自三面被围攻以来,成都已经经历了数番大战,在荀彧、黄忠的调度之下,依旧是固若金汤。
  不过被围日久,城中百姓不免开始有些躁动,陈群主理城中民事,尽力安抚,但也不得不向荀彧来禀明情况。
  “文若兄,今民心扰动,若再被围困下去,城中恐将自乱啊!”陈群担忧的对荀彧说道。
  荀彧脸上却毫无有色,反而笑道:“长文莫慌!我观贼势已穷,较计汉王发兵时日,三日之内,便可见分晓!”
  陈群颇感为难道:“话虽如此,还当先安民才是。”
  陈群以为这只是荀彧用来宽慰自己的话,不过是姑妄之言,荀彧却笑谓陈群道:“长文但将此语散布城中,成都百姓自可安心!”
  荀彧气定神闲,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陈群不禁说道:“言语若水,覆之易,收之难。倘若三日之内不见分晓,岂不失了民望?”
  作为从政多年的人,陈群心里明白,对百姓的承诺尤其要慎重,这不比于两人之间说话,尚有转圜,若言而不应,就会使百姓们大失所望,这种失望可是极难弥补的,尤其是现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更是如此。
  荀彧却道:“长文放心!但按我说的去做便是!三日之内,谁胜谁败必有定数!”
  陈群见荀彧态度笃定,只好听命而行。
  陈群走后,黄忠疑惑问道:“令君如何得知三日之内可见分晓?”
  荀彧不禁笑道:“不知!”
  此言一出,黄忠更是大惊,不禁问道:“令君既然不知,为何又许诺陈尚书?”
  荀彧还是很镇定的对黄忠说道:“成都被围困日久,表面上看是举城共仇敌忾,实际上早已暗流汹涌,我岂能不知?今若不出言安抚,不须三日,城中必将自乱。”
  黄忠更是惊恐,大为惊讶道:“方才陈尚书言语平淡,未忖危及于此吧?”
  荀彧这是才叹了一口气道:“黄将军不知长文习性,长文可以自己解决之事,绝不会在此时来禀报与我,其既已出言,情势便远非表面看到的这般平静!”
  陈群与荀彧相处十余年,互相知根知底,荀彧知道,在这样紧张的时刻,如果不是十分必要的事情,陈群一定不会来打扰自己,这是两人之间的分工。
  黄忠这才明白现在的成都并非自己看到了这样万众一心。
  “那三日之内不见分晓当如何?”黄忠不禁又问道。
  荀彧走到沙盘面前,凝视良久,才对黄忠说道:“三日之后,若反贼不退,援军不来,我等便率众杀出!”
  率众杀出,便等于放弃成都,黄忠思忖良久,才点头道:“若果真至此境地,也只有如此行事了!”
  见黄忠忧重,荀彧又笑了笑道:“黄将军不必忧思过重!说不定不须明日便有援军到来也未可知啊!”
  荀彧一副坦然的样子,比起黄忠,更显沉稳老练。荀彧比黄忠年轻了二十岁,但其指挥若定,不忧不惧,依旧保持着极其冷静且平静的心态。
  这段时日来,黄忠与荀彧等人相处,越发觉得这些人真乃王佐大才!
  胜不骄,败不馁,临危不乱,处事不惊,这种素质并非是寻常人所能具备的。无论是荀彧还是陈群、糜竺等人,黄忠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这一点,这是黄忠在荆州时所没有见过的。
  即便黄忠年长荀彧二十岁,但相比与荀彧,黄忠也是自愧不如,黄忠虽然不惧,但时常难免心生忧虑。
  其实这不单单是天资不同,更多的是人生历练不同。
  黄忠虽长二十岁,但相比于荀彧、陈群等人,黄忠所经历跌宕起伏的事情还是少了太多!
  荀彧等人跟着刘征辗转东西,困苦颠沛,经历过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比今日的成都更危险的情况,荀彧等人都早已经历过无数。丰富的人生阅历并不与年纪成正比,是以面对如今这样的局面,荀彧依旧还是能够气定神闲。
  黄忠被荀彧等人气度折服,深觉汉王有此良佐,复兴大业不在话下,遂对眼下危急宽心了不少。
  在七位尚书的主理之下,被围困的成都依旧井然有序,这也是黄忠能够率领守城将士击退王累数次进攻的基础。
  眼下城中还有战斗力的士兵约莫八千人,而王累三路围攻兵马加起来数万之众。
  王累之所以能够兴兵若此,一者是三蜀之地人口众多,其二则是跟随王累起事的地方豪强大姓盘根多年,更关键则是一众普遍的社会现象——乡曲。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居民组织的基层单位”,形成大姓豪强牢牢掌握乡曲的主要原因,一者是由于土地的兼并,二者则是由于政治制度或者行政权力的不够集中,导致最基层的管理往往掌握在地方豪强大姓手中。
  县、乡、亭等基层官员行政,往往首先便是要取得地方豪强大姓的配合,然后才能顺利的将行政命令颁布下去。
  而为了取得这些豪强大姓的配合,往往又是采取利益输送的办法,因此便形成了这样一种现状。
  汉代的举孝廉和征辟制度,虽然看似从民间挖掘了人才,但由于是由地方推举以及公府征辟,往往就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在许多地方,推举出来的往往都是地方大姓豪强的代言人,这样就更加加剧了地方大姓豪族的话语权。循环往复,长此以往,地方百姓往往就更加只听这些豪强大姓的话了,更何况普遍的情况是,很多百姓都成为了地方豪强大姓的佃户或者仆从,这便形成了乡曲、部曲。
  其实这种现象不只有古代才有,即便今天也不鲜见。
  刘征想要推行试才制度,以明经、明法、明政、明农、明工、明商六目取才,又分文武二科,这便是在为下一步的科举制度做铺垫,只有改换新的吏治,才能逐步瓦解现在的社会结构。当然任何一种办法都是有时效的,时间久了自然会有弊端,那就有待后人来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