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穿越重生 > 抢救大明朝 > 第1274章 如何成为忠烈——五路进军?
  夜色当中,一条长达数十里的火龙,仍然在陕南的山路上面弯弯曲曲,滚动一般的前进着。
  这是大明川陕总督,河西节度使,安西大都护,凉国公吴三桂亲率的大军,从大散关南下的时候,是一个中军再加上驻陕河西军和驻陕安西军,总共四万五千余人的大军。可是当他们通过凤县马岭关的时候人数已经突破了六万!
  吴三桂的兵马之所以会越大越多,是因为大军进入凤县以后,就不断有受尽了大顺府兵地主阶级欺压民伕和凤县当地的丁壮加入王师!
  这些可都是吃苦耐劳而且走惯了山路的丁壮,还熟悉散关道和金牛道一带的地形,有了他们的加入,吴三桂的大军在狭窄崎岖的散关道上开进起来可就容易多了,也不必担心遭到敌人的伏击——刘茂遐和王有文从投效的凤县丁壮中选出了一批敢死之士,让他们领着吴三桂麾下的勇士在大军前方和左右的山林当中搜索警戒。如果李定国真的在那里伏了大军,可瞒不过这他们。
  在确认了前方并无伏兵后,吴三桂的胆子也壮了起来,为了尽快赶到略阳去了尚可喜、孔廷训的前军会师,也为了尽快将部队开到粮食比较充足的四川盆地或汉中盆地,以减轻后勤转运的压力。吴三桂命令他的大军日夜兼程,向南开进。
  散关道也比吴三桂想像当中的要好走许多,木阁栈道早就被石造的碥路所替代,不仅路基坚实,而且通行能力也很强,可以并行二轿四马。和东南地方开阔石造官道是不能比的,但是和关中平原的夯土官道相比,已经差不多了。
  “大帅,这废栈道改碥路最早是从唐朝开始的,功作大兴则是本朝。唐末的时候,散关以北尚有木阁栈道,而到本朝的万历年间,凤县草凉楼以北就再无栈道,全部改成了可并行四马的碥路。而流寇入蜀之后,又花了大力气修建碥路,每年强征民伕修路,多则数十万,少则十数万,十三四年来无有停顿。如今散关道已无一尺栈道,全为碥路。至于金牛道本就比散关道易行,十三四年来也不停施工,至今也已修成了通衢......流寇不惜民力,大兴土木,修了那么多的碥路,本是为了北伐关中,不想今日方便了大帅兵马南下,真是作茧自缚啊!”
  正在和吴三桂说话的是刘茂遐,他现在和王有文一起负责管理民伕和义民,借着工作之便,他还调查了一番顺朝国内的情况,更加确定了流寇已经失了人心。
  “初玄,”吴三桂问,“这几日有那么多的丁壮义民来投,不会有诈吧?”
  吴三桂也算打了一辈子仗,还是第一次碰上军队越打越多的情况!
  他想了想又道:“即便百姓苦流寇久矣,也不至于竞相从征吧?昔日本帅在宁远时,也没看见有多少辽人踊跃从军啊!”
  是啊,当年跟着熊廷弼入关的辽人有270万!后来孙承宗、袁崇焕搞辽人守辽土,也不过动员了30多万人去宁远筑城。愿意从军去和鞑子拼命的辽人就更少了,而且从军的辽人都拿着大明朝头一等的厚饷。
  而现在跟着吴三桂南下的这些壮丁义民可是一个铜板都没有的......
  “大帅有所不知,”刘茂遐笑道,“这也是流寇在作茧自缚!川人本来不好征战,也不以从军为荣。但是流寇入川后利出一孔,以府兵为尊,不入府则不能官、不得举,只能力耕力工,永无出头之日。所以二十年来,川人皆以从军为荣,求之而不得,今日可以跟从王师,建功立业,如何不争先恐后?”
  原来大顺朝在陕南、四川、云南等地20年的统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风和价值观。
  在利出一孔的政策刺激下,府兵户尚武好战的风气,也不可避免影响到了平民——毕竟大顺帝国是建立在“天子之下皆为臣仆”的大明朝的基础上的。明朝虽然存在贱民和勋贵,但是数量很少,其余的农户、匠户、商户、军户等等,其实都是比较平等的。而且到了明朝中后期,各种户都一样可以发财,一样可以科举,一样可以从军。
  所以被大顺府兵统治的川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比府兵户低等......“宁有种乎”的观念,不是短短20年可以改变的。
  不过从军好武的风气,却开始在大顺帝国的境内弥漫!
  特别是在大顺统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都觉得加入王师是一个改变自身阶层的机会!
  吴三桂点点头,笑道:“的确是作茧自缚......不知教化百姓,又不许百姓求富求官,只知道恃强压迫,到头来必遭反噬!看来流寇着的大势已去了!”
  话正说到这里,一骑打着灯笼的传骑飞驰而来,找到了吴三桂的中军,就在马背上大呼:“捷报!捷报......川边军攻破略阳!”
  吴三桂闻言大笑了起来:“好好好!略阳一下,祁山道和汉中就都在掌握当中了......流寇气数已尽!”
  ......
  “叔父,流寇的败兵都往阳平关方向退去了!看来他们准备放弃汉中和祁山道的地盘,固守阳平关了。”
  略阳城,追了大顺军一个下午的孔廷训在天黑后才带着他的骑兵得胜而还,回到了上午才被川边军占领的略阳城。
  略阳可是陕南地方的枢纽,向南是阳平关!知道一点历史地理的人就都知道那是什么地方了。向西则是祁山道,祁山道如何被明军控制,那么明军就能通过阴平小道或是松潘高地向四川盆地推进。向东则是汉中盆地的门户沔县,李定国的定军山大营就在沔县,那里可以说是大顺北伐关中的大本营!
  “你说流寇会放弃汉中?”尚可喜有点难以置信,“由汉中入蜀有米仓道和荔枝道,而且汉中还位于郧阳的后方,一旦放弃汉中,郧阳也保不住,再加祁山道所在的巩昌府南部,一下就得丢两个半府啊!”
  孔廷训笑道:“我也觉得不大可能,但是眼下的情况就是如此啊!从略阳退出的流寇骑兵都向南走,往阳平关退去......而小侄派去沔县方面搜索的骑兵,一直向东南走了50里才回,没有发现任何流寇大军通过的迹象。”
  “难道真的放弃汉中了?”
  “必定是放弃了!”孔廷训说,“昨日得到军报,吴大帅还分了兵从马岭关东下,还命令三个近卫军的师走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入汉中......如果再从略阳分出一路东进,就是五路大军齐头并进,汉中怎么守?”
  “也许流寇伏兵在汉中盆地?”尚可喜有点迟疑。
  “怎么可能?”孔廷训道,“流寇善于山地作战,汉中盆地都是平地,有利于战马奔突。他们放着山地不伏兵,跑去平原伏兵,不是自寻死路吗?”
  “说的也是啊......”
  “叔父,”孔廷训道,“咱们不如选出一万五千精锐,从略阳东下沔县,如果能打下定军山,那可是大功啊!到时候叔父可以封国公,小侄也能有个侯。”
  尚可喜想了想,道:“由略阳到沔县的100里再仔细搜一搜,如果真的没有伏兵,那咱们就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