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琛大张旗鼓的备战,自然也不可能瞒住周边的势力,曹操闻听消息之后,感觉十分紧张,虽然曹操立即就判断出,李琛这次突然间增兵,目标肯定不是针对的他,而是针对的陶谦。
但是即便如此,曹操依旧感到十分紧张,因为李琛的强大,现如今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他的存在,现如今虽然他也控制了兖州一州之地,但是他很清楚兖州目前的情况远不如李琛控制的豫州。
更何况李琛现如今还夺控了南阳和彭城、下邳三地,控制区的地域还有人口乃至是经济都远超过他所辖的兖州。
而且李琛早在数年前就掌控着沛国,将沛国治理的十分富庶,也使之具备了强大的战争潜力。
当初李琛讨伐董卓的时候,几乎就是单单凭借着沛国一地,支撑着他的耗费,现如今李琛又控制了豫州三年时间了,豫州在他的治理之下,现如今吏治清明,农业基础很好,道路、水利也不断的完善和恢复,包括商业也在逐步的兴旺起来。
仅仅是他辖地的大型铁官,现如今就有三处之多,一是相县铁官,二是阳城铁官,三是宛城铁官,这三处铁官除了相县铁官是新办的,阳城铁官和宛城铁官都乃是两汉期间最大的铁官,产铁量很大,让曹操很是垂涎。
特别是阳城铁官,就距离陈留不远,如果不是李琛的地盘的话,曹操都想派兵去夺了阳城,把阳城铁官据为己有。
兖州一带没有什么铁矿,虽然他掌控了兖州,但是武装自己的兵马,却需要大量的铁,只能从民间征募,亦或是花钱高价收购,这让曹操很是眼红李琛的这几座铁官。
李琛也依靠着丰富的铁产量,让他麾下的兵马得以装备精良,这就更是让曹操感到十分眼热了。
到了这个时候,曹操也看出来,李琛乃是一个狼子野心之辈,之前的种种所为,都是假象罢了,李琛早早的就在为了争霸做起了准备,使得他比很多人都提前夺得了先机,在董卓入京之后,趁势便强势崛起于中原,夺控了整个豫州之地。
虽然李琛当年对他曹操帮助不小,但是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曹操也已经看清了李琛的居心,李琛确实堪称一个野心勃勃的枭雄,他的目标恐怕并非是效忠大汉,而是要称霸天下。
作为地缘临近的两股势力,曹操现如今感受到的是李琛给他带来的强大压力,李琛的崛起,必将扩张地盘,袭夺南阳只是第一步罢了,接下来李琛肯定会逐步的蚕食周边的地盘,现在他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露出了他的狰狞的獠牙,准备要向陶谦的徐州动手了。
徐州一旦被李琛夺控,那么接下来他的目标又会是什么地方呢?毫无疑问,李琛接下来的目标必将就是于他紧邻的兖州了。
当他看清了李琛的野心之后,曹操这一年多来,可谓是寝食难安,就仿佛卧榻之侧,卧了一头张着血盆大口的斑斓猛虎一般,令他一想起李琛,便有一种巨大的压力。
这一点不但曹操看清了,他手下的程昱也看得很清楚,特别是程昱去年出使豫州之后,回来将李琛军的精悍告知了曹操之后,程昱便一直提醒曹操,对待李琛必须要早做打算,不能让李琛如此坐大下去。
那么他们未来的假想敌,便只能是李琛,没有第二个选择,面对着如此强大的敌人,程昱向曹操建言,只能联合陶谦和袁绍,共同对付李琛方可能克制李琛的崛起,否则的话,李琛必定将会强势崛起,一口口的将他们一个个的吞并。
曹操也是极为有政治远见之人,同时同样也是一个有着强大政治抱负之人,他从来都不甘心屈居人下,这也是他为何想方设法的脱离袁绍的控制,通过各种努力,取下兖州的目的。
现如今在李琛强大的压力之下,曹操其实还有一条路走,那就是放弃他的政治抱负,转投到李琛之下,依附于李琛,这样的话,他便不必再承受现如今的这种压力。
但是曹操扪心自问,他真的甘心成为袁绍或者李琛的附庸吗?心高气傲的曹操最终否定了这个想法,那么他就只剩下了一条路走,那就是站在李琛的对立面,成为李琛的敌人。
当李琛初平四年悍然拒绝了袁绍带头向他施压,逼迫他退出南阳之后,实际上李琛就已经被各方势力视作了强敌。
本来关系并不密切的曹操和陶谦的关系迅速的开始升温,之前因为曹操占据兖州,而导致和袁绍之间关系的拉远,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关系也重新拉近了距离,相互之间走动频繁了许多,而且在去年年底之前,曹操还应袁绍之邀,出兵河内郡和魏郡南部,协助袁绍击败了数股黑山军,斩杀黑山军上万人之多,基本上将黑山军从河内和魏郡南部,赶回到了西山之中。
当兴平元年年初,李琛开始大规模扩兵,曹操也就彻底紧张了起来,立即下令加紧练兵备战,整编青州军,做好应对的准备。
曹操在听闻李琛大力备兵的消息之后,心情变得十分恶劣,情绪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变得有些神经质一般的喜怒无常,也就在兴平元年三月的时候,一个人彻底激怒了曹操。
此人名叫边让,乃是汉末兖州名士大儒,当年所作的《章华赋》辞藻华丽、立意深远,一时间令其名声大噪,成为了一方名士。
其中平年间,曾经官至九江太守之职,后来辞官返乡,乃是兖州地界上最具名望的大儒之一,其名可和孔融齐名,可见边让的名气之大。
而边让家本来也是兖州的名门望族,出身高贵,所以边让对于曹操的出身是颇为看不起的,曹操虽然也算是巨贵家族出身,但是祖父曹腾乃是宦官出身,虽然曹腾官声不错,可是毕竟却还是宦官,并不为天下士人所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