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在让典韦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典韦还质问风云为什么,不让他继续打,风云安慰了典韦几句,这场战斗没有必要继续打下去,毕竟风云一开始也没有用全力,他只是想要给董卓一个下马威。
他想要向董卓证明一下,自己有这个实力,可以做到和他董卓势均力敌就足够了。
只要能够引起董卓的足够重视,风云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所以在典韦回来了之后,风云便开始安排使者过去和董卓谈判。
风云的手下都是五大三粗的汉子,能够当说客的没有几个人,除了新加入的蔡邕之外,就只有陈宫和沮授二人,可以胜任。
蔡邕因为新加入风云的阵营不方便参与重要决策,此时派他去当说客不好,沮授虽然足智多谋,但是此时派去当说客,也不是一个十分理想的人物,所以唯一能够充当说客的便只有陈宫了,陈宫不仅足智多谋,应变能力也强,所以风云只能将这个任务交给他了。
“公台,这次充当说客的任务交给你了,你应该明白我的意图吧。”
风云冲着陈宫说了一句,陈宫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似乎是明白了风云的意思,然后对着风云行了一个礼,淡淡的说:“主公,你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图。”
他和风云之前就已经商讨过了,自然知道风云接下来想要干什么。
“那就好,去吧,尽快搞定董卓,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那主公就静候我的好消息吧。”
陈宫就此离开黄巾军的城墙,朝着董卓的军帐走了过去。
风云和陈宫二人的对话说得一头雾水,让站在风云身边的几个武将一脸懵逼,都不明白他们两个在说什么,只有沮授似乎明白了风云的意图,但是也含笑不语。
董卓的军帐之中,侍卫说外面有黄巾军的使者求见,倒是让董卓眉头一皱,一时间不知道该接不接见这个使者。
董卓皱着眉头朝着身后的李儒看了一眼,李儒枯瘦的面容同样皱起了眉头,不过他还是马上就给了董卓一个建议。
“岳父大人,先让那人进来看他有什么要说的。”
李儒开口,董卓倒是十分听话,马上就一挥手让那个侍卫传令下去,让这个使者进来,紧接着陈宫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小人陈宫,叩见中郎将大人。”
董卓这个家伙,是接替卢植上战场的,所以官职也是中朗将。
陈宫虽然是黄巾军的使者,但是对于董卓倒是还有几分礼貌,一进来就给董卓行了一个礼
虽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但是陈宫可是知道董卓这个人性情暴虐,脾气古怪,谁知道他会不会将陈宫给杀了,所以陈宫在表面上还是需要做好一些工作,尽量不能触怒动作,以保证自己不会被杀。
“陈宫?”
董卓皱了皱眉头,似乎没有听说过这一号人物。不过站在董卓身后的李儒倒是马上就开口提醒了一下董卓。
“岳父大人,此人就是风云身边的第一大谋士。”
有了李儒的提醒,董卓算是明白了陈宫是什么人物,脸上稍微好看了一些,不过依然十分的好奇陈宫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陈宫先生,我们两军正在交战,你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的营帐之中,所为何事?”
“我来是想送董公,送一桩前程。”
“哦?”
陈宫的话说的不明不白,倒是让董卓立刻就皱起了眉头,有一些不明所以。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董公,我代表我家主公风云想跟你做一笔交易,这种交易的代价就是我们主公愿意整个冀州相送。”
“还有这等好事?”
董卓一听见陈宫的话倒是笑了出来,似乎有些惊喜,不过他还没有继续说话,一旁的李儒就皱了皱眉头,然后率先替董卓开口了。
“怎么个交易法?”
“我家主公知道董公不愿意与我们黄巾军为敌,特来和董公交个朋友,只要董公和我们主公结为盟友,我们主公愿意助董公拿下冀州。”
“只要能够消灭黄巾军想必这个功劳足以让董公在朝廷上混得风生水起,而我们主公的要求只需要董公帮助我们主公撑过这四个月的时间。”
“只需要四个月的时间一过,我们主公自动退兵,冀州之地就拱手相让给董公。”
这便是风云之前和陈宫商议的结果,此时陈宫说的话就是风云想要最终达成的目的。
因为,风云想要和董卓结盟!远交近攻!
为什么风云要选择和董卓结为联盟?一来董卓这个家伙的实力不弱,手下兵多将广,七万军队之中有两万西凉铁骑,实力不容小嘘。风云要真和董卓厮杀起来,胜负可未尝可知,既然打不过那就不如找董卓联盟。
反正风云认为黄巾军迟早都是要灭亡的,就算是风云也无法改变这个历史,所以风云想做的不过是坚持六个月的时间,好让自己完成那个黄巾末路的任务,所以风云只能找上董卓来进行联盟了,其他人根本没有这个可能性。
一旦自己坚持过了这六个月,整个冀州对于风云而言就是可有可无了,所以就算送给董卓也没有任何关系。
而董卓得到了剿灭黄巾军的功劳,在朝廷之中混得风生水起,而且他并不需要和风云交手,这样一来也节省了兵马,又获得了好处,这种一举多得的事情,为何不干。
这种事情的好处,就算董卓想象不到,但是身为董卓的谋士,李儒他肯定可以想象得到,并且这正是董卓奉行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政策,同时又韬光养晦,为董卓保存了实力。
这就是风云在从张梁口中得到董卓消息之后,立刻就想到了一个计谋。
此时陈宫在说完话之后便闭口不谈,等待董卓和李儒两个人商讨出来结果。
董卓迟疑了一下,将自己的目光看向了一旁的李儒,还有躲在角落里的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