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穿越重生 > 我要做皇帝 > 第1026章 小麦的推广问题
  正因为刘彻觉得这次的使团,十之八九,大概要被匈奴人吃了。
  所以,他在选择使团成员时,尽量的摒弃了汉人。
  除了正副使外。
  使团的其他成员,全部都是归义的匈奴人,或者逃来中国的乌孙人,以及投降的匈奴战俘。
  对外打着的借口也是:俺们中国人不懂西域地理啊。
  除了副使是王朝这个熟人外,正使也就是大师兄,刘彻从剩下的九人中,选择了来自北地郡的一个名为张孺的男子。
  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此人是外语专家。
  他懂得超过四门外语。
  包括,匈奴语、羌语、乌孙语以及义渠语。
  他的语言才能,或许能让这个使团的命运,发生奇迹也说不定!
  就这样,西汉版的取经队,或者说使团组成了。
  大鸿胪将会在八月择机将他们送出长城,并且在部分‘友人’的帮助下,穿越河套。
  但过了阴山,他们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将这个算是插曲的事情搞定。
  北国的秋收,就已经来了。
  但,近几年来,随着冬小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北方的耕作方式和农业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尤其是关中,到今年为止,种植冬小麦的家庭,已经跟种植粟米的家庭不相上下了。
  所以,关中也就出现了一副奇特的景象。
  往往一田之隔,就是不同的场景。
  这边挥汗如雨,忙着收割,而隔壁的土地上,则是牛哞声声,在耕牛或者挽马的协作下,人们将土地翻开,然后将自己家堆积的人畜粪便混着草灰或者淤泥,深深的埋到地里。
  各条河道附近,也满是三五成群的,租着船舶,在河里或者池塘中,挖掘淤泥的人们。
  刘彻站在昆明池附近的山峦上,远眺着那些,从四面八方而来,争抢着从昆明池的工地里,运走淤泥的人们。
  于是,大汉天子龙颜大悦:“少府和大农,导民有功,其赐少府、大农诸农稷官,爵一级!”
  少府卿刘舍和大农令直不疑顿时大喜,拜道:“臣等代群臣叩谢天恩!”
  这个赏赐,可比赏给他们一千金还重!
  对于官僚而言,除了权势外,最重要的就是属下的尊崇和服从。
  可想要下面的人听话,并且服从命令,那就需要给他们争福利。
  古今中外,能给下面的人争来福利的领导,位置才能稳固。
  尤其是在汉室的体制下。
  三公九卿,虽然看似位高权重。
  但实则,一个不小心就会被下面的人架空。
  现在的少府卿刘舍和大农直不疑,就是典型例子。
  少府卿刘舍现在除了在拍刘彻马屁的时候,说的话是自己说的之外,其他一切时候,无论是汇报工作,还是报告成绩,实则,都是下面的少府六丞,事先商量好了,草拟了报告的。
  他这个少府卿,除了能管管少府衙门本身之外,对庞大的少府,几乎无从下嘴。
  以至于不久前,上林苑被剥离出少府控制,代之以所谓的水衡都尉。
  故少府卿岑迈,摇身一变,成了新的水衡都尉,虽非九卿,但却被许可入朝议政,并且参与廷议。
  刘舍这个领导,因此被少府内部的派系所埋怨。
  很多人都觉得,桃候这个老大太不靠谱了!
  此时,迎来一场天子赐爵的恩典,无异于是及时雨。
  至少能安抚住许多不满者。
  至于直不疑……
  他老早就是个甩手掌柜了。
  以至于连兰台的尚书都知道,大农的事情,找大农丞更靠谱。
  因而对直不疑而言,给下面的要福利和政策,也算是他现在为数不多的树立威权的方法。
  刘彻挥挥手,让两人起身。
  “大农和少府,要继续加强对百姓的疏导工作!”刘彻说道:“不仅仅在关中要进一步扩大冬小麦的种植面积,整个北方,都要加强宣传和指导工作!”
  “诺!”刘舍和直不疑连忙笑着答应。
  虽然他们确实是不懂这个业务。
  但没有关系,下面有不少懂行的。
  尤其是大农衙门,今年考举后,天子给大农增加了六百个百石到四百石的编制。
  虽然是指明增加到农稷官的。
  但大农也因此抖了起来。
  大农衙门由此在整个北方的十几个郡国,都开始建设到乡亭一级的农稷官。
  刘彻看了看这两个家伙,摇了摇头。
  直不疑今年五十五岁了。
  他上任为大农令,也有差不多五年了。
  但他的业务能力,却在这五年里饱受质疑。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新技术和新工具层出不穷,中国农业技术和生产力开始跳跃发展的今天,直不疑这种旧式的依靠‘无为’,将工作交给属下,自己只管刷声望和名声的官僚,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继续担任九卿了。
  农业部长却对农业一窍不通。
  怎么说,都说不过去。
  况且,现在的大农,还跟少府共同管着盐铁衙门这个钱袋子。
  “朕或许应该搞一个西汉版的政协……”刘彻在心里思考着。
  但现实却让刘彻不得不继续依靠直不疑这样的老式官员来管理国家。
  新生代都太年轻了!
  汉室要完成新老交替,起码还需要十年之功!
  回到宫中后,刘彻就命人去召大农丞商容。
  对农业的问题,还是要问专家。
  在商容没来之前,刘彻就拿着大农衙门和丞相府的有关报告,看了起来。
  以便自己能对现在的汉家农业社会和生产力能有一个大略的估计。
  由于今年的冬小麦收获季节,实际上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
  所以,此刻,北方的冬小麦亩产以及数据,都已经统计了出来。
  形势很喜人!
  在新的耕作技术和新的工具的辅助下,汉家冬小麦年年增高。
  去年,关中小麦亩产三石多一些。
  但在今年,亩产却已经突破了四石!
  甚至,某些膏腴之地,土地肥沃的地区,亩产达到了五石!
  而上林苑里那几百亩由农稷官们亲自照料的土地,亩产甚至最高达到了十石!
  这些数据,坚定了刘彻推动冬小麦作为主要农作物的决心。
  毕竟,小麦产量,现在已经是粟米的一点五倍以上。
  假如北方全部种植小麦,那么,等于汉家的粮食产量增加一点五倍,可以多养活一千万人口!
  而,小麦的产量,绝不止五石!
  要知道,五石小麦,换算成后世的重量,也不过一百五十公斤。
  而后世,一亩小麦,产个五六百公斤,轻轻松松。
  现在,汉家的技术,虽然拍马也赶不上后世。
  但亩产达到六七石左右,应该不过分。
  大约半个时辰后,商容就奉诏前来了。
  “未知陛下诏臣,有何吩咐?”商容顶着两只硕大黑眼圈,勉力打起精神拜道。
  刘彻一看,就知道这货大概又有好几天没睡了。
  自从商容上任大农丞以来,他就挑起了大农令衙门的农业工作。
  每年的八月九月,据说都是彻夜彻夜的挑灯工作。
  据说他每天光是给郡国农稷官,就要下达数百条命令。
  这让刘彻也有些感动。
  “卿且先安坐……”刘彻让人给商容端来一壶参茶,然后,才问道:“以卿之所见,北方郡国,推广冬小麦种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商容喝了一口参茶,提起些精神,答道:“回禀陛下,臣以为,只在人力而已!”
  “请仔细说说看……”刘彻也好奇了起来。
  他设想过惯性、风俗和习惯,但商容的答案,却让刘彻感觉有些耳目一新。
  “回禀陛下,以臣在乡亭所观,于简牍所闻的情况来看,如今百姓,之所以还有许多种植粟米而不种小麦,多数情况都是这些百姓的家庭缺乏青壮劳动力,或者太过贫困……”商容答道:“请陛下许臣调阅大农七月庚子及庚寅之报告!”
  “可!”刘彻点点头,吩咐左右:“去将大农七月庚子以及庚寅之奏疏取来!”
  不多时,就有尚书郎将相关奏疏取来。
  刘彻拿到手里看了看,满意的点点头。
  商容不愧是他当年一手提拔上来,还赋予《新农书》主编重任的才俊。
  他的奏疏,不因为地位的变化,而依旧保留着当初在太子、宫时的风格。
  看商容的奏疏,如同看表格。
  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刘彻只是粗略的阅览了一下,就明白商容的意思了。
  因为在庚子日的报告里,大农衙门除了说要加强拨款,鼓励百姓养殖牛马外,就是在奏疏之后,附了一个附录。
  附录里记载的是大农衙门在关中的华阴县的曲里乡的普查报告。
  这份报告将全乡三百二十一户,在剔除了土地超过三百亩或者家产超过十万钱的富户后,将其他百姓分为两个群体。
  一个是有牛马的,一个是没有牛马的。
  刘彻只是略微一看,就发现了一个特征。
  但凡有牛马的家庭,都是拥有三个以上的劳动力的家庭。
  而没有牛马的,则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年轻家庭。
  这种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壮劳力,带着妻子与两三个小孩子。
  而在这些家庭的备注中,更是清晰无误的向刘彻传达了一个事实——百分之八十以上有牛马的家庭,都改种了冬小麦。
  而九成以上的没有牛马的家庭,则选择了继续种植粟米。
  两者的对比非常强烈。
  刘彻几乎是立刻就明白了商容的意思。
  唯有拥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才能养得起牛马,而只有养得起牛马的家庭,才能改种冬小麦。
  反之亦然。
  换句话说,在事实上,在今天,关中以及北方的冬小麦种植推广最大的敌人,就是百姓自己的经济情况和劳动力的富余与否。
  这让刘彻有些愕然。
  在他的意识里,他一贯以为,冬小麦推广的最大障碍是百姓的习惯。
  如今看来,这其实只是他自己脑补的。
  跟现实完全就是两回事!
  而翻到庚寅日的奏疏,同样是一份附录,同样是记载着一个基层乡亭的普查报告。
  只不过,这是来自太原郡的报告。
  这份报告,就更清楚了。
  因为太原人口没有关中多,而且百姓相对贫困。
  于是,报告显示了一个极为清楚的情况:百分之百的有条件的农户,全都改种了小麦。
  而剩下的穷光蛋,依旧在种植着粟米!
  这个报告,就像一个闪电,划破了刘彻的脑海,将他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一些认知打碎。
  在事实面前,刘彻忽然间明白了。
  为什么历史上,小麦要到唐朝才能打垮粟米的帝国,在北方建立绝对的统治地位?
  答案,不是他一直以为的习惯或者惯性。
  而是……
  “生产力和技术啊!”刘彻揉了揉太阳穴,在心里感慨着。
  唐代,曲辕犁出现并且普及,同时水车技术进入千家万户。
  技术带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从而淘汰了粟米。
  想想也对,对于百姓来说,填饱肚子,比什么都重要!
  也只有闲的蛋疼的地主贵族士大夫,才会去思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种高大上的问题。
  对百姓来说,有的吃就不错了!
  倘若刘彻没记错,他前世在河间国,甚至见过有百姓将大豆与野菜一起煮着吃,只为果腹。
  更何况,如今小麦在研磨了后,口感和营养是比粟米好的。
  百姓就更没有理由拒绝小麦了。
  那,制约小麦推广的障碍,就只剩下一个了。
  那就是小麦的种植,本身比粟米高级。
  粟米耐旱耐涝,只要播种下去,基本上就不用管了。
  但小麦不行,从播种到收获,农民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土地情况。
  浇水、翻地、整饬、捉虫、除草,全都要做。
  而且,小麦需要深耕施肥,还需要精耕细作。
  而这些,都不是那些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壮劳力的普通家庭能承担得起的任务。
  它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更多的人力。
  百姓是现实的。
  当一个事情超越他们的能力的时候,他们自然不会去做。
  同时,百姓也是聪明的。
  当某事有利可图,而自己又有条件那样去做的时候,他们自然会用脚投票!
  于是,刘彻知道,是时候调整大汉帝国的农业政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