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耕智库的调研小分队到达平村的第三个夜晚。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小山村的夜晚,宁静深沉。
月晕天光,星辰流河,不远处层叠的山影轮廓包围着山村,透出别样的安全感。
村头和村尾时不时传来狗吠声,仿佛相互应答般默契。
此时已临近十二点,少有人家还亮着灯。
大队长家便是这“少有”的一家,原因是他们家住了一个调研小团队,由一名大学教授、一名研究生、两名文耕智库员工和一名实习生组成。他们将在这里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调查。
文耕智库此次“非遗中国”走访调研行动,分五路人马,程雨所在的这一队分到的调研点是平村,隶属兰西市南河镇龙堡村委会,他们借住在大队长家里。
这是做田野调查的一贯模式,从学术定义上讲,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论,研究者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
简而言之,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平时唠唠嗑,帮人家干活,察言观色,看人家怎么生活、怎么行动,并记录下唠嗑的内容和观察到的事情。
这个“唠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闲聊,需要掌握对话与访谈技巧。
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要开展田野调查是很困难的。
程雨便面临这种困难,这不是看几本书就能解决的困难。
今天白天的时候,带队的刘老师把她吼了一顿,矛头直指文耕智库:“你们文耕的调查员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吗?”
她心里也苦啊,她本来就只是来轮岗实习的。
但她默默忍了,到了晚上自个儿开着小电筒补课。
这个带队的刘老师,是文耕请的外援,拿的正儿八经的人类学博士学位。正好她有一个关于非遗的社科项目,便与文耕一拍即合,带自己的研究生进行田野调查的同时,与文耕智库共享调研结果。
文耕智库会提供可观的报酬,并优先考虑出版刘老师的调研成果。文耕和一些出版社已经有过多次合作了。
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法,也是文耕智库最喜欢的方式。
这个小分队三女两男,刘老师和大队长的妹妹住一屋,程雨和刘老师的研究生姑娘住一屋,文耕智库两个男员工住一屋。
大队长家庭条件已经算是平村最好的了,但也不过是一排平房,一端歪歪斜斜一个小厨房。
平村已经实现通水、通电,但私人厕所没有建,一个村子共用一个公厕。山村的公厕就是最传统的旱厕,“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可没有什么水厕。
主要的问题是,厕所没有灯,晚上女孩最好结个伴。
这些做多了田野调查的人,对此习以为常。他们还乐呵呵地告诉程雨,以前他们去过一些村子,根本没有厕所,自己找片林子钻进去吧。现在许多政策落实下来了,乡村的公用基础设施也慢慢转好。
程雨也不是什么挑剔的人,来了两天,早就适应生活节奏了。
唯一不适应的,是调研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