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历史军事 > 晚唐浮生 > 晚唐浮生 第539节
  “征完粮草,咱们向西渡过颍水,攻颍桥镇。”契苾璋看了眼高高矗立在远方地平线上的许州城,说道。
  ※※※※※※
  铁林军的动作很快,几乎第一时间将城防移交了出去,随后大举南下,往洛阳而去。
  归德军比他们稍慢一步,第二天也跟着南下了。
  孟州、河南府已不许任何人靠近,商徒、士人甚至连朝廷公干的官员,通通绕路,要么走金商下襄阳,要么走怀州—魏博这条线。目的就是不让任何人刺探到夏军主力的动向,保证汝州战役的顺利实施。
  河源军使李仁军被任命为怀州行营都指挥使,总领河源、保义、玉门三军及侍卫亲军总计两万多人。铁骑军已经到了晋绛,很快就能抵达河阳,届时也会编入怀州行营作战序列。
  有此三四万兵马,外加孟、怀州县兵及土团乡夫,在当前的局势之下,守御河阳足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罗弘信虽然首鼠两端,骑墙观望,没有帮着朱全忠火中取栗,但确实也牵制了大量夏军,达到了部分目的。
  在河中休整了两个多月,刚刚补足了新兵的天德军正在加紧整训。蔡松阳随时可能接到东行的命令,加入怀州行营,厚实这个方向的兵力。
  隶属于洛阳行营的赤水军继续在罂子谷一带与庞师古耗着。数千衙兵,外加一万多土团乡夫,几乎堆满了各个营寨,就等着贼军大举来攻了。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汝州战役几乎无声无息地展开了。比战前制定计划时多了很多意外,但夏军上下早习惯了,能完美执行计划不走样对他们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雨可真大!”南下的邵树德并没有什么紧张、激动的心情,他甚至有闲心思考起了河阳的水利工程进度。
  宋乐是能干的,这毫无疑问。邵树德也给了他很多支持,比如这次就没大举征调河阳夫子,而是尽可能从陕西、东都、河中三镇以及同州抽调,总计七万余人,目前大部已抵达河阳、洛阳一带,以转运物资、打制器械为主,必要时也要上阵厮杀,比如攻城等等。
  河阳的水利工程,已经持续建设快两年了,以修缮和恢复为主,完成得还不错,希望能顶得住如今的豪雨吧。
  去年冬天冷得出奇,今年春天又雨水很多,这天气的变化,也真是奇了怪了。估计等过了这个可能长达十几二十年的剧变期后,寒冷、干旱就会成为主流,直到逐渐恢复正常。
  抵达洛阳后,邵树德短暂停留了两天,听取洛阳行营的战况汇报。
  “目前,集结在太谷关外的大军已经超过两万五千。除河南府州兵马嗣勋部两千人外,还有来自河南、洛阳二县的土团乡夫五千及顺义军七千人马。昨日又有永宁、寿安、福昌等县土团乡夫万人被派了过去,轮番攻打太谷关。”李唐宾一板一眼地做着汇报:“各部伤亡较大,尤以乡勇为甚。梁贼意志坚定,守御顽强,死战不退,至今尚未有进展。”
  “太谷关也打了有些时日了,李都头你告诉我,到底歼灭了多少贼兵?”邵树德问道。
  至于己方的伤亡,邵树德不问,他很清楚李唐宾的套路,这是个派炮灰往上堆人命眼都不带眨一下的狠人。当年从河陇、关北征调来的各路羌胡,问问他们在崤函谷道打得怎么样?土地是那么好拿的吗?这是要用血来换的。
  如果他没料错的话,李唐宾一定驱使了大量洛阳土团兵攻城,并且不计代价。在他眼里,洛阳这些乡勇,本就是梁人,变成夏人不过三两月的时间,死不足惜。
  “连日以来攻城不辍,已斩首贼兵四百余级。”李唐宾回道。
  “这四百个首级,你看到了?”邵树德追问道。
  李唐宾微微有些紧张,立刻答道:“此皆历次攻城战时观察所得,四百级,只多不少。”
  邵树德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个数据,又问道:“裴通告诉我关城内有贼兵三千余。似这般打法,还要多久才能攻下?”
  李唐宾是个谨慎的人,这事他还真不敢拍胸脯保证。同时也有些疑惑,在他的计划中,攻太谷关只是佯攻,难不成大王一定要打下来?
  “继续猛攻,加大力度,不要怕伤亡。”邵树德说道。
  这种关城,与河阳南城一样,防守靠的是地利,而不是城墙。即便没有关城,你一样难打,只能硬啃。譬如当年的石堡城,便是吐蕃人不修城墙,你一样是付出大量的人命代价来填,当然太谷关肯定没石堡城那么极端就是了。
  “何时投入经略、定远二军?”邵树德又问道。
  “回大王,时机还不成熟,贼人尚未被调动。”李唐宾抬起头,看着邵树德的眼睛,一脸严肃地说道。
  “好,听你的。”邵树德笑了笑,道:“你是行营都指挥使,你做决定。”
  李唐宾暗舒了口气。
  大帅带着铁林军两万余众过来,充当预备队就行了,可千万别乱来。
  “卢嗣业!”邵树德突然喊了一声。
  “大王。”卢嗣业立刻上前。
  “替我给唐州折令公拟封信。”邵树德说道:“这一仗,少不了威胜军的帮忙。”
  第050章 夹击
  唐州比阳县城西的校场上,大军云集。
  折宗本骑着战马检阅完部队,微微有些气喘。
  岁月不饶人啊,五十多岁的人了,每天都感觉到精力、体力在流逝,年轻时连续驰马一天一夜的劲头一去不复返。
  邓州刺史折从古、随州刺史赵匡璘也来了,各带了一千五百州兵,一同出征。
  “人赐绢一匹。”折宗本传令下去,诸军兴高采烈,高呼万胜。
  折宗本哈哈大笑。
  折家军,确实比其余各镇那些武夫大爷们好伺候,好养活。至少在这一两代人内如此,至于以后,估计会和外镇武夫们趋同吧,折宗本也不是很确定。
  折从古心事重重。
  折宗本的老态,是个人都看得出来。折帅百年之后,唐镇该怎么办呢?昨天收到夏王书信后,折氏族老、家中年轻一辈的佼佼者,外加服务折家多年的幕僚、家将们畅所欲言,有人建议趁机上书夏王,确定好唐邓随的权力交接问题。
  唐镇,到现在还没衙内,这不太好。
  折宗本当然不止一个儿子,但最出色的折嗣伦已经担任淮西节度使,其余诸子才具平平,打打杀杀是会的,但其他方面就差了不少。这也是到现在为止,唐镇还没确立真正的接班人的原因。
  让折嗣伦一人身兼两镇节度使,或许是个办法,有人确实建议这么做。但折宗本始终不发一言,没有认可。
  他知道,在争天下的关键时刻,提出这个要求,女婿多半会答应,但心里会怎么想,就很难说了。这可能是取祸之道,不太明智。
  折宗本不表态,底下人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了。说得多了,好像在挑拨他们翁婿的关系一样,日后夏王知道了,还不得一个个清算?
  赵匡璘看了一眼折从古,心中隐约知道他在想什么,悄悄挪到他身边,低声道:“折使君,此番北伐,有什么看法?”
  “原来是赵使君。”折从古拱了拱手,道:“没什么看法,杀就是了。梁兵虽锐,威胜军与其相持这么多年,景况是一年比一年好,无需太过担心。”
  老实说,这会威胜军的实力,还是不能和梁兵比的。两万多人,基干是七千凤翔军,而凤翔军有多能打吗?这七千凤翔军里,真正的麟州折家军还不到一半。
  折宗本去年到关北募兵,本来想招募一万多人的,最后有些失望,挑挑拣拣募了一些,分到威胜、淮宁二军里面,作为控制部队的核心。
  关北兵的素质,也在逐年下降啊!怪不得灵州都教练使衙门,现在喜欢去陇右、河西募兵了,募自关北的新兵只剩下一半了。
  这样的兵,防守有余,进攻不足,真有折从古想得那么乐观吗?
  “也是。”赵匡璘打了个哈哈,道:“有夏王大军在,丁会应是焦头烂额,出其不意打他一下,或能有不小的战果。”
  折从古点了点头。
  夏军一路出轘辕关,一路出太谷关,猛攻佑国军。威胜军再北上,无论是三鸦谷路还是宛叶走廊,都不至于遇上佑国军主力,若能抓住机会,或能得到不少战马、器械、降兵,威胜军的实力也能大大增强。
  这些年的练兵与征战是有成效的,虽然整体仍比不上梁军,但实力提升有目共睹,如今有个进一步提升实力的机会摆在面前,不抓住可惜了。
  至于说兵怎么样,呵呵,有了兵,还怕没钱吗?夏王要征战天下,即便心里再不舒服,也得捏着鼻子供给财货,怕甚?
  赵匡璘对提升实力没甚兴趣。
  他的要求不高,保持赵家富贵就行了。长子赵岑在关中的原州当刺史,次子在随州枣阳县当县令,三子被选入夏王亲兵都,如果不出意外,赵氏这一支的前途是相当看好的,何必再折腾呢?
  而说到那个枣阳县,夏王府的陈长史盯得可真紧。每隔数月,都要派人过来巡视。
  关中乾州百姓一万户、以及投降夏王的吐谷浑部众被安置过来了大半,枣阳县目前已有5500余户、24000余口人,已经成了随州四县里头户口最多的地方。
  次子在那里当县令,县丞、主簿、县尉都是关西派来的,甚至就连下面的乡长、乡佐、里正,也大面积安插诸军伤退下来的老兵。说白了,枣阳以及襄州的邓城、谷城,就是夏王府在南边的直属县。
  名义上是耕牧养军,实则掺沙子扩张影响力。目前是把所有资源投入到新移民的安置、水利沟渠的兴修、农田牧场的开辟等等,为此不惜从关中转运粮草、农具、耕牛,但花了这么大代价,以后总是要显现出效果的。
  县镇兵建立起来的时候,你猜他们听谁的?
  大军检阅完毕后,折宗本下令大酺两日。
  这对穷得掉渣的唐邓随来说,可不多见,因此人人振奋。
  四月初六,是大军出发的日子。不过因为暴雨如注,不得不等了三天,直到四月初九,折宗本亲率步骑一万八千余人西进、北上,沿着泥泞的宛叶走廊,攻汝州。
  ※※※※※※
  汴州梁王府内,朱全忠从刘氏身上下来,神清气爽地出了府邸,前往幕府衙署。
  敬翔已经两天没回家了,一会在都虞候司,一会在幕府,忙得脚不沾地,嘴角都起泡了。
  “杨行密终究还是顶事的,又攻鄂岳、淮西,杜洪、折嗣伦焦头烂额,帮我们分担了不少压力。”
  “若能击破安州、蕲州就好了,贼人被打得不敢出城,此时正该加把劲,何故退兵呢?”
  “应是粮草不足,待夏收后,淮兵或再起攻势,届时局面会大不一样。”
  “罗弘信甚是可恶,首鼠两端,光送些钱帛过来有何用?还得出兵啊。”
  “这年月,能送钱送粮过来已经不错啦,别要求太多。”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史仁遇屯兵相卫,李罕之不敢侵攻,邵树德也不得不集结大军防备,还是起了不少作用。”
  “牵制了夏贼多少人马?有三万吗?”
  “只多不少。”
  敬翔走了进来,轻轻咳嗽了一声。众人纷纷闭嘴,埋头干活。有那跑到别人案几前闲聊的人,尴尬地低头回到自己座位,假装处理公函。
  “敬司马,朱瑄那边,可有说法?”裴迪凑了过来,低声问道。
  “朱瑄还在犹豫,不过我看最终还是会同意的。”一提起这事,敬翔就来了精神。
  与天平军节度使朱瑄的谈判,堪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最大的收获。
  简单来说,梁王要求朱瑄不再允许夏军过境,不给他们提供补给,并说以利害,指出一旦宣武势微,邵贼定会攻打郓州。宣武军,这会在给包括魏博、天平、泰宁、淮南在内的诸镇充当盾牌。宣武在,诸镇还可以存活,甚至讨价还价,牟取好处;宣武亡,诸镇将再无讨价还价的余地,甚至连还手之力都没有,将被逐个击破,身死镇灭。
  应该说,这番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实情。诸镇存续一百四十年了,并不难以理解这些事情,接受起来很快。
  但接受归接受,政策转向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天平军为例,镇内还存在不少反对者。反对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出于私仇,即有亲人在与梁军的征战中死伤;有的纯粹是对朱全忠这人不信任,觉得他可能还会再打过来;还有人觉得宣武军还不够弱,如果再损失个几万人马,差不多就可以与其修好甚至是结盟了。
  幸好朱瑄是识大体的,如果再加把劲,说不定便可以将其拉过来,断掉夏贼在东侧的威胁。
  “如果朱瑄不再借道,那真是再好不错了。”裴迪喜道:“贼将梁汉颙在单、曹、宋等地出没,士民惊慌,田桑大受影响,着实可恶。”
  敬翔含笑点了点头。
  突然一小使走到他身前,低声说了两句。
  敬翔起身,对裴迪拱了拱手,出了衙厅,直奔对面一间茶室。
  “大王。”敬翔躬身行礼。
  “坐吧。”也只有在敬翔面前,朱全忠才会流露出些许忧愁,或许是因为敬翔才干极佳,又忠心耿耿,让他能够放下伪装吧。
  敬翔坐了下来,有仆婢给他上茶。
  “敬司马,贼将契苾璋已至许州,此为何意?”朱全忠倚靠在胡床上,看起来有些劳累,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