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综合其它 > 我们医院都穿了 > 我们医院都穿了 第172节
  殷梨的眼泪却更凶了,拽着刘主任的衣服:“刘医仙,是奴不好,奴看阿耶躺得不太舒服,他执意要解开腹带,说是后背绑得有些痒,给他捏肩捶腿,想让他开心一些,就说了盐税改革的事情。”
  “阿耶先是不敢相信,因为有陛下和太子殿下的承诺,后来听说是金老提的,他笑得特别大声,不知是岔到气还是怎么的,直打喷嚏,没捂肚子。”
  刘主任真是哭笑不得,但脸上和眼神都没显出半分,只是从口袋里掏了手帕纸给殷梨:“我知道了,现在进去给你阿耶做手术。”说完就径直进了麻醉科。
  殷远拉着殷梨在手术等候区坐下,拿着手帕纸给妹妹擦眼泪:“再哭眼睛要红成小兔子了。”
  殷梨使劲把眼泪眨回去,好不容易恢复就瞪他:“你才小兔子!”
  殷远拉着殷梨的手哄:“好好,我是……”
  ……
  刘主任换了刷手服,又从刷手间举着双手走进7号手术间,就看到殷富已经躺在手术台上,静脉通路已经开通,麻醉医生,台上和台下护士将一切都准备就绪。
  殷富眼巴巴地看着刘主任,忍不住干笑:“刘主任,是我让梨儿解开腹带的,打喷嚏的时候忘了捂肚子……就……以后我一定注意。”
  刘主任只能在心里叹气:“吃一堑长一智,记得就行。”
  殷富好不容易才从肚子崩开的恐惧里挣脱,以后再怎么肚皮痒、不舒服,也绝对不随意解开腹带,连连点头:“记得,记得很牢。”
  刘主任解开腹带、去掉保护的无菌碗,观察崩开的伤口片刻,吩咐:“开始吧。”
  “是,主任!”
  修复手术有条不紊地开始,半小时后结束,殷富被送回复苏室。
  刘主任边走边解口罩,出了麻醉科大门,招呼殷氏兄妹:“修补结束,不管现在住院,还是以后出院下山,都要格外注意。”
  殷远和殷梨向刘主任行礼:“谨记在心,多谢刘医仙。”
  刘主任摆了摆手:“你们注意身体,手术后的日常照顾更辛苦。”
  “是。”殷氏兄妹目送刘主任走进电梯间。
  ……
  门诊大厅的巨幅电子屏上,红色字体飞快变化,救治病人数不断增多。
  上山农户们的病症五花八门,除了普遍的营养不良,以及务农时受的擦划小伤,外科门诊仔细处理,保证他们不会因此继发感染。
  营养不良是大郢的粮食供应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只要红薯、土豆和玉米试种成功,能在整个大郢推广开来,那么寻常百姓也能每天都吃饱饭。
  而这些农作物的杆和叶,都可以成为农畜的口粮,农畜们也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生育率和出肉率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润和帝与太子都有意减税,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有粮有肉,营养不良的百姓就会大幅减少。
  这些需要良政、良臣和极好地执行,也需要时间,急不来。
  所以,前台和导诊们又把农户们带去了口腔科。
  口腔科医生们又一次满负荷工作,因为大郢的医疗水平限制,人人都有口腔问题,人人都不当回事。毕竟观念如此,人年纪大了,牙齿就是会掉,人人都有蛀牙,没什么好奇怪的。
  口腔科医生解释得口干舌燥,译语人翻译得嘴巴上都快有裂口了,农户们坚定不疑地要求速战速决,比如,牙齿蛀坏了?那就拔掉。
  医治疾病,需要病人配合,同时双向信任,所以口腔科医生也不再勉强,坏牙一颗又一颗地拔。
  拔完以后静坐半小时,农户们决不耽搁一分钟。
  农户们只关心怎样才能尽快见到小徐农仙,牙不牙的,做根管?种牙?装假牙?
  不,不,不行,没什么事能比小徐农仙教授播种术更重要。
  口腔问题暂时解决以后,农户们去了皮肤科。
  皮肤科医生们发现了共性问题,农户们因为贫困没钱去平康坊和胡姬酒肆花销,自然也没机会得花柳病;但是,他们的手指缝里都有一个个半透明的小疱,又疼又痒,不少都抓破了。
  极少见的疥疮就这样出现在皮肤科医生们的眼前,这是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疾病,有传染性,常常全家感染,由疥螨虫引起。
  居住在潮湿、不通风、缺乏光照的地方,人就容易感染疥螨,疥螨寄生在皮肤内产卵,幼虫爬出以后的代谢物引发搔痒等症状。
  皮肤搔痒,当然免不了手指的抓挠,这样指甲缝隙里就难免带上疥螨。
  人的双手每天要触碰许多物品,也每天都会有意无意地碰触身体,自然会将肉眼看不见的疥螨传遍全身,一处痒,多处痒,最后就是浑身发痒。
  皮肤科医生们发现,有些农户们已经抓痒抓得指缝、手背、手腕、小腿、双脚上全是道道血痕,有些血痕结了痂,有些血痕会持续被抓破,已经形成皮肤的色素沉着。
  疥疮的痒与其他的搔痒不同,难以忍受,影响睡觉和休息,所以农户们愿意听皮肤科医生细说。
  皮肤科医生对着指缝和抓破处取样,搜集了许多的样本送到检验科。
  于是,从来不闲的检验科更忙了。
  很快,送检结果出来,确定是人形疥螨。
  皮肤科主任得到检验结果,直接打电话问中央药房:“有硫磺皂吗?”
  还挺巧,这病在现代虽然少见,但药房里有硫磺皂。
  于是,感染了疥疮的农户们,每人都领到硫磺皂,并且知道勤洗澡更衣、衣物和床褥在阳光下曝晒,可以减少得疥螨的机会。
  除了感激,农户们惊叹于硫磺皂的体积,以及飞来医馆物品的神奇。
  而司农寺卿觉得,既然整个司农寺都上山,那就不能单纯只管农事,负责记录的司农寺主簿带着刀笔吏,本来是上山记录农事,准备编纂农经的。
  自己和农户的身体出了这么多大恙小病的,而飞来医馆医仙们都有极好的应对之策,反正闲着闲着,主簿和刀笔吏开始记录飞来医馆医仙们关于口腔、皮肤等科的注意事项,以及预防措施。
  到时候连同农经一起呈到润和帝面前,无论如何都是大功一件。
  从清晨到夜晚,主簿和刀笔吏记录得眼胀手酸,但望着一撂又一撂、写得满满当当的纸页,内心雀跃又有着难以言说的满足。
  事实证明,门诊护士长金燕的心算和目测能力确实很强。
  等第一批上山的农户们领了药离开医院时,刚好是门诊下班时间。
  绚丽的晚霞把医院和宿舍都映成了深浅不一的绯红,连营养不良的农户们脸上都带着红光。
  在工部能工巧匠们的努力下,两日时间就在桃庄建造了可供农户们居住的简易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往返的时间。
  门诊大厅的巨幅电子屏上,红色字体显示:“飞来医馆系统第十一项任务,完成进度627/2000,完成率31.3%。”
  门诊的医护们收拾完东西,到一楼看向电子屏,长长地舒一口气,嗯,虽然第十一项任务的要求很多,但现在看起来,完成任务的时间远没有预想得多。
  只要病人够多,完成任务不是问题。
  正在这时,司农寺的官员们整齐划一地走到医护面前,郑重其事地行礼。
  医护们望着司农寺的官员们,正准备飞快开溜,而护士长金燕和皮肤科主任赶紧上前阻止,再次申明,飞来医馆自有礼数,无需行如此大礼。
  因为临出发前,魏璋和太子都提醒过他们,如果飞来医馆的医护们不愿意他们行大礼,那就“恭敬不如从命。”
  官员们行礼不成,立刻取出这次带上山的礼物,提前准备的端午节礼物。
  为了端午节礼物,司农寺卿专门到国子监找了魏璋,打听医仙们的喜好。
  魏璋说,一般来说吃食照单全收,金银珠宝这些无所谓,但是他们对大郢特色的手工艺品很有兴趣,说完又回去上课了。
  大郢的上巳节、清明节和寒食节靠得非常近,这三个节都已经过去,天气也越来越热,再按节礼相送实在不全时宜,所以司农寺官员们绞尽脑汁决定送端午节礼物。
  端午节礼物包括,赛龙舟获胜队的奖品,彩缎和银碗一对,每个科室都有一份;百索九子粽六十六匣;菖蒲、艾叶、雄黄、钟乳等药材各六匣;五彩丝缕编制的手环,满满两大箱,保证飞来医馆人人有份。
  皮肤科主任和门诊护士长,以及医护们,望着堆了半个大厅的礼物,啊这……
  正在这时,门诊二楼传来郑院长的声音:“收下吧,礼轻情意重。”
  于是,双方互相道谢。
  接到消息的保科长带着志愿者们和小推车,把药材送去中药房,其他礼物送到每个科室。
  于是,每个科室的医生办公室里都放了银碗,护士站放了彩缎。
  然后大家都好奇百索九子粽是什么,打开装粽子的匣子,提溜出一串九个小粽子,小巧玲珑又可爱,哦,原来这就是九子粽啊。
  这么可爱的小粽子,吃呢?还是吃呢?还是吃呢?
  第164章 农仙秘法
  还是傍晚时分, 小徐收到农户们体检完毕下山的消息,就向郑院长申请译语人。
  下班后的译语人组听到郑院长的询问,争先恐后地报名, 生怕轮不到自己, 值夜班无所谓, 反正飞来医馆有咖啡,重要的是播种。
  郑院长没办法,安排了五个译语人下山。
  小徐和老徐两人领走了食堂仓库所有的红薯、土豆和玉米,装满了徐家的大皮卡车从“天梯”下到桃庄, 五名译语人坐在皮卡的后面,保护这些珍贵的种子,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当农户们以及桃庄村民们看到天梯里缓缓驶出的大皮卡时,都瞪大了双眼, 张大的嘴巴能塞进一个鸡蛋,这就是国都城里流传的力大无穷的“大铁马”?
  司农寺治下的老农们, 第一时间认出坐在副驾上的老徐,把夜灯戴在头上就跑了过去,特别热情地打招呼:“大农仙!”
  老农们这一跑,其他农户们也跑起来。
  开皮卡的小徐立刻踩刹车对译语人说:“把司农寺官员们请来, 让他们都回去,万一被车撞了会死的!”
  译语人组立刻下车,让农户们都退下, 同时请来司农寺的官员们。
  一阵混乱以后,随着司农寺官员们的到来,又变得井然有序。
  因为司农寺少卿田进的按排合理, 司农寺卿沿用了三个分组。
  趁着日头长,老徐负责教土豆组的农户们识别土豆的芽点、分切、然后埋在草木灰里保存。
  于是, 桃庄农户家的菜刀以及各种刀具纷纷上阵,隔得老远也能听到切土豆的声音。
  小徐教红薯组的农户们识别红薯的芽点、分切与保存,在一对一教学、保证每个农户都能正确操作以后,小徐就去搬玉米。
  食堂库房的玉米都是新鲜的,没有经过蒸煮和其他加工,所以可以当种子种植。
  小徐又教玉米组的农户们,怎样既快又好地掰玉米粒,并保存。
  司农寺的官员们知道农户们的特性,主簿和刀笔吏对着三种农作物画图、标注忙得不亦乐乎,官员们也分成三组,保证农户们的操作符合小徐农仙的要求。
  而老徐就监督官员们,看他们是真懂还是假懂,这些种子数量不多、每一块每一粒都很珍贵。
  播种这事情关系到每位官员的前途,自然每个人都非常认真。
  译语人组遇上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因为恶补期间和上任之后,学习内容涉及农耕的非常少,所以翻译起来就很困难。
  好在,徐氏父子俩都很有耐心,翻译不了就动手给农户们看,一点点纠正。
  而译语人组在屡屡受挫以后,换了思路,飞来医馆的物品,大郢都没有,干脆全都读普通话,也就是原音。
  农户们第一次听有些困难,第二次听就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