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穿越重生 > 慕林 > 慕林 第239节
  李姨娘安然无事,谢慕林自己也暗暗松了口气。但还没等她开心起来,三弟谢徽之便暗戳戳地过来告诉她,看到燕王府的船队在沧州城里采购了两具棺材,白麻布若干,另外还有香烛火蜡等物。虽然丧事没有在船上进行,但棺材却是在夜里被运上船的,也没见再运下船去。燕王府在德州接上船的几位伤者,似乎有两人终究还是伤重不治了。
  死亡给船队上下听说消息的人心头带来了阴影,许多人在暗地里猜测,重伤而死的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又是被谁所害的呢?燕王是否会因此采取报复行动?
  没人能打听得到燕王下一步的计划,只知道燕王在接下来的三天里,都会吃素,身着素服,早晚诵经,为死者默哀祈福。
  萧瑞也要跟着做这些事,因此得了消息的谢徽之私底下来问谢慕林,是否需要接济未来姐夫些吃食?家里人在沧州补给时,买到了些很不错的肉干、腌蛋、肉酱之类的东西,配合着面食颇为可口,对家里不习惯吃面食的人帮助极大。
  但谢慕林立刻就否记了谢徽之的提议:“只有三天罢了,人偶而吃吃素,对身体也有好处。既然燕王与他身边的人都在默哀去世的人,咱们又何必让萧二哥破例呢?万一让人发现,岂不是让他难做人?”关键是,如果萧瑞只是普通武官,小小有些不合群的举动还没什么,可他未来是要成为燕王府下一代继承人的,总要开始在属下面前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笼络一下人心了。别说是三天的素,就算是三个月,谢慕林也不会因为可怜同情他,而帮他破例。大不了吃素的日子结束后,再另行弥补他就好。
  谢慕林拒绝了,谢徽之当然不会坚持。只是他回头看着萧瑞那天天吃草的模样,心里忍不住生出几分同情心来罢了。
  姚公公先前还委婉地给他提建议,觉得他要是真对做买卖有兴趣,出自高官之家做个商人太掉价了,但他完全可以到燕王府来当差,负责打理王府的产业,或是采买物资什么的。北平大户人家的子弟中,也有不少人在燕王府里做着这样的工作,不差谢徽之一个。只要他愿意来,燕王殿下看在他父亲谢璞的面上,肯定会格外看重他几分,愿意提拔他,也不用担心会有人欺凌排挤。真有那一天,姚公公也很乐意跟他这种合得来的人长久合作。
  姚公公提这样的建议,兴许也有自己的私心。谢徽之并不打算深究,心里还有几分动心,觉得这种工作体面又合自己的心意,试一试也无妨。
  但如果得燕王重用,是要跟着他吃素的……那他还是再想想吧。
  船队离开沧州后,前进的速度比先前又快了不少。一来是因为北面来的风势没有前几天大了,二来则是燕王府的船队带头加快了船速,后面各家的船也只能硬着头皮拼命跟上了。大家原本还以为是燕王心情不好,所以才让船队加速前进的,隔天才从燕王府派到各家船上的大夫处,知道了真正的原委——北平那边快马送来的通报,道是过几日可能会有大风雪,若不趁着眼下天气状况尚好,多赶些路,到时候万一被风雪困住了,岂不是要耽误行程?
  就算不能赶在大风雪前赶到北平,在大降温后少走一百几十里路也是好的呀。
  于是大家都不再抱怨猜忌了,连忙抓紧时间,拼命跟上燕王府的船。就连谢家船队里雇佣的大批江南船工们,也知道现在不是喊累的时候。早些抵达北平,避过大风雪,他们就可以早日返回南方家乡,大家都可以少受些罪,还能尽快赶回家中过年呢。
  于是船队在两天后就到达了天津港,歇息了一晚上,再次补给,燕王又接到了北平来的几封书信与数份紧急文书,谢家则由二房宋氏与三房长子谢显之出面,派出家人往北平送了家书,向谢璞报信。船队中也有人对天津心存好奇,可只有一晚时间,也看不了什么,只有一家本就是要往天津与家人团聚的官眷带着仆从下了船,临行前还郑重去了燕王府的船上道谢,但听说并没有见到王爷,是一位管事出来应酬了他们。
  后来便有两家人觉得天气越发寒冷,早上船舱的窗户外头还结了霜,兴许明日大风雪就要到了,在这样的天气里赶路,家中老人实在吃不消。反正现在他们已经快到北平了,天津距离北平也就是一二百里路罢了,听说这一带都挺太平的,在燕王的眼皮子底下也没什么山匪路霸作恶,不跟着燕王府的船走,他们也能应付得过来,索性就在天津逗留几日,歇了歇,顺道游玩一番,等喘过气了,再继续北上也不迟。
  他们还派人在码头上的车行里打听过了,知道车行里每日都有车队前往北平,到时候顺道搭个伙,也花不了多少钱。
  燕王府并不强求所有人都要跟着自己走,他们只是提供路上的保护,同行的人随时可以分道离开,但离开之后遇到的任何事,都要他们自己应对。燕王府既不会等他们,也不会替他们做主的。
  那两家人认为这非常合理,客客气气地送上了谢礼,便各自告辞离开了。
  谢徽之看着他们去码头附近的客店租院子,便跑到船上来找谢慕林:“二姐,天津城好象挺有意思的。反正这才过了大半个月,比原本预想的时间要短得多了,咱们也不必急着赶路。马上就要有大风雪了,两位长辈也不知撑不撑得住,老太太不是还总喊着身体不舒服么?要不……咱们也留在这里玩两天呀?”
  谢慕林一掌拍上了他的脑门:“闭嘴!”
  第825章 天津
  谢慕林一掌镇压住蠢蠢欲动的三弟谢徽之后,谢老太太也打发珍珠来找她了。
  眼看着有那么多人在天津停驻,还有人打算在这里避过一拨风雪后方才继续前往北平,她老人家也有些动摇了。
  她整个人窝在舱房的罗汉床上,怀里抱着手炉,脚下踩着脚炉,左右还各有一个灌满热水的汤婆子,却依然觉得外头的冷风透过窗户缝隙咻咻地钻进来,冷得她骨子里就想发抖。她从没在北方生活过,当年父亲因罪入狱身死,她和姐姐没有被流放就直接回了家乡,所以没受过这种苦。本以为已经准备周全,自己完全能扛得住的,可真的经历了北方的寒冷,她就后悔了。
  她扁着嘴,委委屈屈地跟这个一向不大听话的二孙女说:“这日子我实在是习惯不了,船上连烧个炭都得小心翼翼地,手炉脚炉里不敢烧太多炭就不说了,连烧热水灌汤婆子,都比在家里慢许多,我连房门都不敢出了,却还是挡不住这风从四面八方刮进来。我觉得自己随时都可能被冻得病倒了,这一回可没有太医也没有杜老头给我医治,万一我犯了老病,一下船就死了怎么办?!
  “既然天津也是大城,想必城里也有好房好舍,有你爹娘在信里说的那个什么炕,可以让我暖暖和和地歇口气。咱们不如就在这里上岸算了,那些下人行李就继续去北平,留够咱们使唤的人和用的家什伙儿,咱们娘儿俩在天津城里好好歇几日。等到风雪过去了,太阳出来,天气暖和些的时候,再雇了车,跟着别的官宦人家一道去北平,如何?好孩子,你也不想看到我病倒了吧?你爹也一定不希望我受罪的。”
  谢慕林见她说得可怜,无奈地叹道:“老太太,不是我做晚辈的不近人情。若你真的只是略歇几天,就能缓过来,天气也能变得暖和了,可以让你撑到北平,我又为什么不答应你呢?可现在才是十月上旬呢,接下来只会一天比一天更冷。你如今坐在船上,四平八稳的,不颠不簸,有舱房遮风挡雨,吃好喝好,辛苦的只是船工罢了,前头还有燕王府的船领路,可以省去无数麻烦,你都觉得受不了。等到咱们自家自个儿坐了车走陆路去北平时,这路上的颠簸你能受得住?
  “当年从京城回湖阴老家时吃过的苦,你都忘了?那时还是夏天呢!如今这大冷的天气,你觉得马车厢能比船舱更暖和吗?长痛不如短痛,咱们再有一两天就到通州了,要歇也是到时候再歇,你何苦卡在半路上,把这苦日子往长里过呢?”
  谢老太太的脸色顿时变了,似乎也想起了从京城“逃离”那段可怕的日子。
  谢映慧早在外头听了半日,忍不住也走进来道:“老太太好糊涂!咱们到了通州之后,寻个住处歇下来,寻个好天气再进北平城,也不过是一天半天的事,不费什么功夫。以父亲在北平的官职,想要给您找个好宅子,让您吃好喝好都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天津有什么?咱们家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您上哪儿找地方歇脚去?!不就是一两天的水路么?您这么长的路都熬过来了,何不把剩下最后这一段路也熬完了,从此舒舒服服地享清福,难道不比您歇过气来之后,又要再受长途跋涉之苦强?!
  “古话说得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只怕您真要在天津城里停留下来,这个冬天就再也鼓不起勇气走进北平城了!您整天跟我们说,到了北平后要如何设宴待客,要如何与别家的老诰命们结交谈笑,难道都忘了不成?!北平人人都知道父亲的家眷即将到达,却忽然传出消息说老太太怕冷,到半道上就不肯走了,日后说笑起来,说不定要拿这事儿做个笑话,您老人家难道就不觉得脸上无光么?!”
  谢老太太被说得一脸讪讪地,委委屈屈地道:“我这不是正跟你们商量么?不答应就算了,犯得着这么说我么?就依你们便是……”说罢还嘀咕,“早知如此,我还不如一个人在京城待着呢!横竖我只要不出门,有人侍候,吃喝不愁,日子不照样过得美滋滋的?哪里用得着受这样的罪……”
  自打船队过了淮河,谢老太太天天都在念叨类似的话,谢映慧与谢慕林姐妹俩早就习惯了,并不放在心上。反正她已经不再坚持留下了,她们索性就吩咐自家丫头多烧几壶热水,多灌几个汤婆子,给谢老太太送来,让她老人家围坐在汤婆子堆里,感受着这不带火气的温暖,再把舱房里的几个窗户都拿油纸蒙上,只留一条门缝通风,再撑两天,想必不成问题。
  出了谢老太太的舱房,谢映慧就忍不住长吁一口气了:“阿弥陀佛,老太太既然怕冷,想必到了北平后,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屋子里,不会折腾着要办什么宴席、会什么客了。就让我们安安生生在北平的新家里过一个冬天吧。等到明年开春,父亲公务繁忙,想必也没空听老太太唆使,咱们还能继续过几个月的清静日子。”
  谢慕林忍不住笑了,撇了她一眼:“就算老太太不生事,大姐也不可能清清静静过几个月的。你忘了?你还要去见你的未来婆婆,还要给自己准备嫁妆,只怕忙碌的日子还在后头呢,哪里还能安生得了?”
  谢映慧的脸顿时涨得通红,羞恼地掐了二妹一记,便跑回自个儿屋子去了。
  谢映芬抬袖掩口与她擦肩而过,凑过来对谢慕林小声说:“姨娘又上岸去了。这回她没带银杏,只带了个不大机灵的粗使婆子。我得消息晚了些,没能派人跟上去。”
  谢慕林心里还真有些佩服宛琴姨娘了。这样的天气她也能冒着严寒出行,这不是一句“到了新鲜地方好奇去闲逛两圈”能解释过去的。只怕在家里,对她的行为觉得古怪的人越来越多了。她到底想不想联系上曹家的情报人员呢?若想,那每次都在可疑的店铺里徘徊半日,却拒绝与可疑人员进一步接触是什么意思?若不想,她又何必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仍旧继续往码头上跑?
  谢慕林摇了摇头,安抚谢映芬道:“放心,会有人盯着她的,若她真有异动,绝对瞒不过我们,你就放心吧。”她替小妹理了理头发,柔声说,“等到了北平,我就把事情通通告诉爹爹。你放心,不管宛琴姨娘都做了些什么,你和四弟依然是我们谢家的好孩子,爹爹不会迁怒到你们身上的。”
  第826章 通州
  风雪一如预期地来临了。
  天津与北平城之间的距离明明并不远,可在这一拨风雪中,船队的行进却格外艰难。不单单是因为天气寒冷,风大迷人眼,让船工们吃足了苦头,那自北方刮来的强风也使得船只不得不逆风勉力前进。这一路上,由燕王府的船队下令,各家船只中途不知临时靠了几次岸,在野外寻地方避过大风的阻力。本来在天气晴好时,一天就可以走完的水路,愣是拖延了两日,期间还不得不在远离城池,附近只有一处村镇和简陋小码头的地方过了夜,连补给都没处找去。
  还好,大家离开天津时,已经由燕王府的人提醒过,补给了充足的食水。又因为之前有过雨天滞留港口的经验,大家都备足了物资,因此这一晚还是安然度过了。等到第二天午后,船队驶进通州河道的时候,谢慕林身在船舱里,都能听到周围其他船只上的人们传来欢欣喜悦的呼喊声。
  事实上,谢家雇的船工们,也都在欢喜不已。他们原本就跟谢家约定好,到达通州后,把人和行李放下就结束雇佣了。此刻他们已到达了通州,意味着他们可以收足尾款,上岸找自家船行在此地的驻点休整,等风雪停了之后,便载新一拨客人或货物返回江南了。眼看着冬天已然来临,他们当然更乐意摆脱苦寒的北方,回到温暖许多的南方去。
  船依次驶入通州码头,自有燕王府与官府的人早早收到消息,在码头一带安排好了临时泊位,既能把船队安排周到,又不会影响码头本身的日常运营。
  谢慕林头一次见到这古代的通州码头,只觉得繁华发达的程度,不亚于京城、扬州、沧州这样的大港。作为一个北方码头,这真是令人不由得感到惊讶,尤其是如今的北平,并非历史上的北京。既然不是一国之都,燕王又是怎么把自己的封地首府治理得如此繁荣的呢?
  这样有能力的大佬,居然只能做一方诸侯,还是出了名带兵杀敌的那种,治世才能为世人所忽略,真是太可惜了!
  谢慕林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件事。自家船队的船只都停稳之后,大家就可以准备下船了。
  谢慕林穿得厚厚实实的,穿了羊皮里的连帽斗篷之后,还多戴了一顶厚纱帷帽,虽然挡风作用几近于无,但总比没有强,还能让她不必麻烦地打着伞或让丫头遮掩,就能直接走下船去,在她看来还是挺省事方便的。
  她揣了一只小手炉,一个一个去检查同船的家人们,从嘴里絮叨不停的谢老太太,到年纪最小身体又偏弱的谢映芬,全都检查过了。除了因为在天津感染了风寒的宛琴姨娘需要蒙着厚棉被,被婆子们用担架抬下船去以外,所有人都穿戴妥当,丫头婆子们也不例外,随时都可以顶风下船。
  谢慕林便又让香桃带着人去检查船上的行李,确保没有任何物品遗漏,该熄的火也要熄了,自己则另带了两个婆子下船,转到二房的船上,去看宋氏等人准备得如何了。
  宋氏毕竟是北平人士,虽然离乡多年,童年时的记忆还在,比谢慕林都要熟练些。她早就盯着女儿和外孙、外孙女们穿戴妥当,还劝他们先吃些热食垫垫肚子,下船时需得寻了丝帕蒙住口鼻,也禁止在风地里开口说话,不然很容易生病的。
  宋氏见谢慕林过来,便道:“这里有我呢,不必你操心。一会儿你姑姑还要往你兄弟们的船上去,也不必你去提醒他们了。你先让管事的到码头上问问,看你父母是否派了人到码头上来接应咱们。若是有,咱们下了船就能直接上车,不必在风地里站着傻等,更不必另找地方避风。对了,一会儿我还得叫你哥哥们到燕王府的船上道谢。只不知燕王府的人到了通州之后会怎么走?若是方便,我们最好继续与王府的人同行,路上也有个照应。”
  这话是正理。谢慕林方才过来时就留意到了,燕王府的船仍旧停在岸边,似乎并没有人员行李下船的动静,也不知道一会儿是什么安排。她还寻思着一会儿到兄弟们的船上时,让三弟谢徽之过去打听打听呢。如今既然二祖母宋氏有了章程,她就照着做好了。
  下了二房的船,她迎面就遇上了一个熟人。
  翠蕉裹着厚棉袄,打着把油纸伞,一手拿帕子遮了口鼻,不知几时站在了码头上,四处张望着。一瞧见谢慕林,她立刻兴奋地跑了过来:“姑娘!姑娘!您可算来了!”几乎没扑过来。
  谢慕林也不由得哈哈笑出了声,两手拉住翠蕉:“呀,原来是你!你长高了不少呀,整个人都大变样了!”
  翠蕉的个子比三年前高了差不多一个头,脸也圆了不少,整个人都长开了,五官俏丽,笑起来频频引得船工们注目。但她完全没注意到,只为与谢慕林重逢而开心:“姑娘也长高了许多,比从前更好看了!若不是认得姑娘这身斗篷是太太命人做了送回老家去的,我都认不出您来!”
  谢慕林忙问:“家里来人接我们了?爹娘没来吧?”
  “老爷今日没休沐,还要去衙门呢,就没来。”翠蕉答道,“但太太来了,就在那边酒楼楼上的雅间里等着呢。见燕王府的船队到了,太太立刻打发人到码头上来问是不是咱们家的船也到了。我心急着想见姑娘,就跟着过来了。”
  她边说边回头,不必她多言,谢慕林已经能看到,自家那便宜老妈文氏,已经穿着一身冬衣,在打伞的侍女搀扶下,带着一群男女仆妇,快步朝她这边走过来了。
  母女二人久别重逢,自然是要抱头痛哭一场的。可文氏还没来得及哭呢,谢慕林就先一步劝止了她:“这里人来人往的,不方便说话。娘,我们先把两位老太太和家里其他人接下来,找个暖和的地方歇息再说吧?”
  文氏连忙把眼泪忍了回去,道:“不必这般费事。我跟你们回船上去。让人去跟船老大说,继续行船,直达北平城的积水潭。老爷这两年在北平主持河道疏通的事务,今年已经把通惠河疏通完毕,可以行船了。前些日子,漕粮北上,就是走这条水道的,一路畅通无阻,很是便利。如今我们家跟在燕王府的船后,也可以走这条水路,比在通州转乘马车省事得多了,也不必让两位老太太受道路颠簸之苦。若是一路顺利,天黑前咱们就能到家了!”
  第827章 欢喜
  这可真叫人惊讶了。
  谢慕林在湖阴老家时,没少听宋氏说起北平的情况。据说北平城原本是太宗皇帝预备要用来做新都城的,所以规划时十分仔细,当中也包括了城北什刹海水系的开发,还有以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的计划,否则,这大运河又如何称得上是“京”杭大运河呢?
  只是后来太宗皇帝死得早,他心爱的儿子燕王又只是藩王,并受新君和太后猜忌,财力物力有限,虽然勉强把整个城市的规划完成了,但细节处还有许多地方没能照规划做好,比如什刹海一带,只是做好了水利部分而已,通惠河因为一直被用作运送修建皇城的建筑材料的主要水路渠道,所以当时修得不错,可事后并未进一步开发,只是用来运载大批量的货物,用了几十年后,渐渐的便淤积严重,最终荒废了。
  后来几任燕王,无论是本来的燕王家系,还是从皇室过继过去的,不是忙着跟宫中、朝廷等势力斗智斗勇,就是烦恼着北方时不时入侵的敌军,偶尔有个太平年间无事可忙的燕王,还是个才能平庸、喜好享乐的纨绔,根本没功夫去理会河道疏通的问题。期间倒也有过任职北平的官员,雄心勃勃又想为北平百姓做点实力,有计划要去清淤,但始终未能真正把整条通惠河疏通到可以任大量船只随意通航的地步。因此,在宋氏的记忆里,从南方沿运河北上北平,走到通州就该下岸上车,改走陆路了。
  黄岩南下之后,前去拜访宋氏,倒是提过谢璞在主持通惠河的疏通工作,但他从北平出发的时候,是在东便门外的码头上船的,据说暂时只有官府的船只可以在那里停泊,民船、商船仍旧是要在通州码头才能跟燕王府的船队会合,所以宋氏并未多想,毕竟她们只能算是官眷,若是燕王宽厚,愿意带上谢璞家眷前往东便门码头,谢家人便省了许多事了,可燕王不主动提起,谢家妇孺也不好意思主动跟着。
  宋氏打算让谢徽之去找燕王府的人辞行,估计就有试探的意思。
  谢慕林就算曾经听宋氏介绍过情况,也不可能猜到,自家便宜老爹居然做了这么一件大事。这绝对是了不起的政绩了吧?可以载入史册的那一种。就算是在现代,也十分拿得出手了!
  谢慕林有些兴奋地挽着母亲文氏的手,陪她先去了二房的船拜见宋氏。虽然谢老太太那边可能会不大高兴,可礼数如此,文氏不这么做,才会被人说嘴呢,因此只能无视谢老太太的抱怨了。
  宋氏见了文氏很是高兴,听说了通惠河复航的消息,更是又惊又喜:“怎么先前没听人说起呢?你们在家书里也只是略提了一句在清淤,黄子恒也提过东便门外的水路已经可以通通州了,但如今竟然可以一路坐船到积水潭去,这是真的么?!”
  “自然是真的!”文氏忙笑道,“这件事老爷已经忙了快两年了,只是一日未完工,就不算是做成了,哪里好意思向人夸口?先前老爷参政三年任满,还担心过接任之人不知能不能好好地把事情做完,又觉得自己辛苦了这么久,若是功劳反而便宜了后来者,心里怎么都有些憋得慌。还好燕王爷体恤,劝老爷留任。老爷想着在北平也待得愉快,多留三年也无妨,便留下来了,亲自将这疏通河道、令通惠河复航的差使做完了。
  “只是先前秋收事忙,许多雇工都回家收粮去了,工程便有些拖延了,老爷还担心今年之内,不能完工了呢。这时他又想起前些年黄河水患的时候,有一批流民逃荒到了北平城周边,这两年大部分人都陆陆续续地回去了,却还留下了数百青壮,都是无家无业的,打算留在北平城里找活干,多挣些银子。老爷便把这些人雇了来,工钱花费不多,做工却极用心勤快,短短时间内,就把耽误的活给做完了!”
  据说燕王离开北平的时候,德胜门外的水道还未完工,码头也没完全建好,所以他是从东便门外的码头坐船出发的。可他离开这个把月,已足够谢璞把码头建设完毕了。如今德胜门一带的码头设施基本已经可以投入使用,只是配套还不足罢了。眼下北平已经入冬,下了第一场大雪,估计年内是不可能再进行什么大工程了。可各家船行、货行与大商家们,都已经开始了在德胜门码头圈地的明争暗斗。估计一个冬天足够他们分出胜负来,明年春播结束后,各家就可以开始建设自家的商行、货栈、仓库等建筑了,船行也可以开始开设新航线,运营北平与通州之间的水路交通。
  据说先前漕粮北上的时候,谢璞主张让漕粮走德胜门外的这条水道,大大减轻了东便门码头的压力,而且一路行船顺畅。有过这一次试航,如今燕王回到了北平城,怎能不亲自去体验一番呢?再怎么说,没有燕王的支持和资金,谢璞也没办法完成这项了不起的工作。
  宋氏听得双目水光微闪,恨不得立刻就能坐船在通惠河上走一遭:“当初我父亲带着母亲与我离开北平城时,就是坐车来通州码头换的船。我母亲感叹水路不能直通北平,父亲便说,总有一日会想办法向皇上上书,请求清通河道,让通惠河复航。可惜父亲夙愿未能达成,便已去世了。如今他老人家泉下有知,知道是外孙做了他想做的事,一定会十分高兴的!”
  谢梅珺喜气洋洋地对宋氏道:“母亲,您先别忙着流眼泪,咱们马上就要亲自走一趟这通惠河了。您要替外公去瞧一眼那条河,难道不该感到高兴才是么?”
  宋氏不由得失笑,低头轻拭泪水,破涕为笑道:“你说得对。我这会子就想哭,也哭得太早了。这种事有什么好哭的?本就该高兴的。”
  她柔声对文氏说:“你不必担心我这边,先去瞧瞧你婆婆吧。她这一路走来吃了许多苦,早就受不了水路了。要是听说还要坐半天船,不知怎么抱怨呢。赶紧安抚住她,我们继续赶路要紧。”
  第828章 威风
  文氏随后又带着女儿谢慕林去见三房的嫡亲婆婆谢老太太。
  离开二房的船之前,她们遇上了闻讯赶来的谢显之、谢谨之等兄弟四人,结伴同行。甲板上与码头上风大又冷,他们没来得及多说什么,等上了谢老太太和孙女儿共坐的船,才开始坐下说原委。
  谢老太太本来还一脸怨气,心中满腹委屈,很想要数落儿媳妇一番,责备她没有立刻来拜见自己,而是先去见了二房的宋氏。虽然文氏多年来都顶着二房媳妇的名义,但自打曹淑卿背夫和离之后,谢老太太便已经认定了文氏是她仅剩的儿媳,自己才是正儿八经的婆婆,宋氏那是硬不要脸凑上来跟她抢儿子孙子的。文氏若是在礼节上把宋氏摆在她前头,那就是不孝!是违了礼数!
  她才不理会什么族里的规矩礼数呢,她才是这个家里真正的长辈,是谢璞的亲娘,家里的规矩自然该由她说了算!
  她不敢在宗房和家族的平辈成员以及宋氏面前宣扬这种想法,并不妨碍她在一向柔顺软弱的文氏面前耍婆婆的威风。
  然而,谢老太太只来得及摆出一张怨妇脸而已,压根儿就没法插话去质问文氏什么。文氏带着一群孩子上了船,才宣布了要走水路进北平城的决定,便引得所有人围着她追问种种细节了。大家听说不必坐着马车跑几十里路喝西北风,都十分惊喜。谢显之、谢谨之两个正经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受士林前辈们教导之余,也开始思考通惠河的复航能给当地民生、经济带来多少好处了,估计过后还得写上几篇文章,练一练笔。
  等到文氏把情况都说清楚了,谢老太太已经木着脸,没有力气骂人了。
  她无精打彩地问文氏:“从这儿到北平,还要坐船的话,得坐多久?”
  文氏忙道:“媳妇已经打发人去问燕王府的人了,想必一会儿就能出发。若是路上没遇到什么大风雪,一路顺利的话,天黑前就能到了。”她顿了顿,又补充说,“老太太放心,这通惠河是老爷亲自主持疏通的,河道宽敞,没多少泥沙积淤,水流平缓,眼下又没几条船在河上行走,我们这一路过去,很快就能到了!”
  谢老太太冷哼了一声:“少哄人了!”低头看看自己身上的穿戴,便忍不住委屈,“如今可怎么办?船上的炉子全都熄了火,行李什么的也都收拾好了,难不成咱们就这么穿着全套外出的冬衣,在这厅里傻坐上半天,直到船进了北平城为止么?!你说一路顺利,天黑前就能到,那要是不顺利呢?你是没跟着我们一路从南边受苦过来,不知道这大冬天里坐船是件什么苦事!说是有王府的船在前头领路,可以走得比别家的船快,可这老天爷刮的是北风呀!这一路逆风行来,船怎么快得起来?万一天黑前到不了北平城,咱们难道还要在野外过夜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