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综合其它 > 别叫我歌神 > 别叫我歌神 第1693节
  有些阴沉、压抑、近乎悲戚的音乐,在四处回荡。
  《巴达卡》已经开始了。
  曾经有一位电影配乐大师说过:所有的电影配乐,都是关于基调的,一部电影在最重要的,是找到基调。
  通常,片头音乐就像是电影简介,会直观地告诉观众,你将观看的这部电影是什么内容,什么基调。
  而显然,这部《巴达卡》的基调,就是如此的阴沉、压抑、悲戚。
  像是一个人献祭了自己,将自己的身躯沉入深深的海洋。
  不,并不只是如此。
  在那阴沉、压抑的基调之后,一种叮叮当当的奇特声响加入了其中,像是一缕阳光,驱散了阴云。
  加入了一丝明艳色彩。
  那种感觉,像是献祭了自己,却换来了希望。
  只是一段简短的片头曲,就已经暗示了这部电影的一切主题。
  牺牲与希望。
  当这位俄罗斯的老哥,抽噎着回到了影厅的时候,就听到了影厅里回荡着的,那轻快的,“叮叮当当”的声音,迅速又欢乐。
  像是有人在轻快地小跑,有一只脚在迫不及待追着另外一只脚一样。
  他有些疑惑地睁大了眼睛,看向了屏幕。
  这是什么音乐?
  那旋律之中,叮叮当当的声音在前,而在后面,另外一种音色别致的弦乐器,在叮叮当当的旋律之下,铺陈着色彩。
  只是听那音乐,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像是有风吹过了额头,吹过了发梢。
  此时的电影画面上,色调明亮,阳光明媚,春日正好。
  冯一东扮演的克鲁亚斯·陈,和其他的同学们一起在校园里生活着。
  他迈着轻快的脚步,在教室之间穿梭,身边是三个明显人设有点像306其他三个人的室友,损却又诚挚。
  在学业的间隙,他和女友在大树下约会,女友像是一只叽叽喳喳飞翔的小鸟一样,在他的面前背转身体,伸展开双臂,倒着走了几步,笑着看着他,眼睛像是月牙儿一样,然后又转过身去。
  阳光透过大树茂密的树叶投射下来,照射在他的脸上,明亮又温暖。
  这一段的明艳色彩,和那配乐完美的结合,让人忘记了现在是寒冷的冬季,似乎已经回到了温暖的春夏。
  克鲁亚斯·陈的春日,就是这电影最初的色彩。
  而那俄罗斯老哥,瞪大眼看着电影画面上,明艳的色彩和欢愉的配乐,映在他的泪光里,那种反差,又格外的奇特。
  冯一东转过身去,看向了身后的其他观众。
  所有人的面上都带着笑容。
  这个世界,似乎不会因为你的悲剧而停止欢笑,你在哭的时候,无数的人都在欢笑。
  在这种无形的力量面前,更显得人类渺小。
  隔壁影厅,前排位置,托卡夫斯基坐在中间,皱眉看着电影。
  是“电影俄罗斯”电影院最大的影厅,巨大的幕布在前,视听效果比隔壁小影厅好了很多。
  他的脑袋略微侧起,似乎在仔细的分辨这是什么音乐。
  而在他的后面一排,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胡马托和科图特,也疑惑地瞪大了眼睛。
  这是什么音乐?好听!很熟悉!但是又有一点陌生……
  印度尼西亚最具特色的音乐,大概就是甘美兰。
  甘美兰在印尼语的原意是“用手操作”、“敲击”,顾名思义,主要是打击乐器。
  它所用的乐器大多是青铜乐器,以吊挂、水平放置的组合型乳锣乐器为核心,加上双面鼓“肯坦”、木琴“甘班”、弓弦乐器“列巴布”、拨弦乐器“切连朋”、“卡恰皮”、竹笛“苏玲”等。
  而它的组合型锣类乐器格外的丰富,主要有大吊锣、中吊锣、小吊锣、大釜锣、小釜锣、排锣、木排琴、金属排琴、共鸣筒金属排琴……
  可以说极具特色,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听一场甘美兰演奏,可以说是印尼旅游不可错过的体验。
  而胡马托和科图特,更是从小就在这种音乐中长大的。
  但此时此刻,他们却觉得,这音乐……
  像,但是又不是,很奇怪。
  是的,这是甘美兰,但又不是甘美兰。
  他们并不知道,甘美兰这种音乐,历史悠久,来源于印度、中国等传统文明古国的文化影响,但真正成型,却是在某一年,一个名号为钟君的少年,以天人之姿降临爪哇岛。
  甘美兰所使用的那些金属排锣、排琴和木排琴等乐器,不过是在模仿钟与鼓,模仿那可以撼动天地的无限威能。
  而六百年后,甘美兰早就已经在爪哇国落地生根,发展出了自己不同的特色。
  而当它所模仿的对象——钟鼓之琴反过来模仿甘美兰,又是什么样的效果?
  天神靠近人类,以先进模仿原始。
  这就是他们听到的那奇特的音色。
  奇特的乐曲。
  似,却又不是。
  神奇到让人着迷。
  而这音乐,似乎在明明白白地诉说着一个真相。
  这是一部讲诉印尼的电影。
  但在这个故事里,中国人才是主角。
  一个披上了印尼马甲的中国人。
  这一刻,聆听着这种音乐的胡马托和科图特,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场入侵。
  正如当初,谷小白以强硬到极点的姿态,突破了他们的防线,攻占了印尼的市场。
  而现在,这部《巴达卡》,是谷小白的另外一次强势入侵。
  文化的入侵,其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而且,这场战争之中,不可能会有双赢。
  一方的进入、改变,总是会伴随着一方的消亡、退让。
  而这一刻,全世界都沉醉在谷小白营造的那轻快的,奇妙的音乐世界里,心儿都随着这音乐而雀跃。
  完全没有意识到,谷小白再一次强势地入侵了他们的市场。
  谁会在意这些呢?
  弱势的文化,在强势的文化面前,丝毫没有招架之力。
  全世界,不都在唱美国的歌,模仿美国的音乐吗?
  而现在,不过是第二只狼来了。
  其实,就连配乐的谷小白自己,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他只是觉得,既然《巴达卡》里面的克鲁亚斯·陈,是这样一个华人角色,那就应该是这样的音乐。
  中国的乐器、中国的音阶,做出来的印尼的音乐。
  而这一段音乐,就是克鲁亚斯·陈的“主题”,或者说“概念”,在音乐上,代表了克鲁亚斯·陈这个人。
  随着电影的发展,克鲁亚斯·陈毕业了,他告别了老师,辞别了同学,和自己的女友约好了一年的期限,在机场拥吻分别。
  他坐上了飞机,从国内飞向了印尼。
  这里,是第一幕到第二幕的过场部分,过场前半部分没有配乐,但当飞机飞到了印尼的上方时,他从舷窗里向下看去。
  雅加达正在下方。
  从他俯瞰印尼,到他从机场里走出来,再到他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直到登上船只之前,电影用了一番快速的剪辑,而同一时间,另外一段配乐响起。
  听到这配乐的时候,胡马托和科图特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尽管电影里,展现出来的印尼,是繁华却又落后,是拥挤而杂乱的。
  但却并没有太多的偏见,非常真实。
  听着这段音乐,更让他们油然而生一种回到了家的感觉。
  走在这样的街头,听着这样的音乐,这才是我们印尼啊。
  不,还不是现在的印尼,而是儿时回忆中,那个更纯粹,更值得铭记的印尼。
  在谷小白的配乐里,这个乐段的名字叫做《印尼印象》。
  这段音乐,取材自甘美兰《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舞蹈剧的伴奏音乐,结合了中爪哇三宝垄附近的甘美兰演奏风格,并请三宝垄的一支传统的甘美兰乐队进行演奏。
  这确实是一段真正的甘美兰。
  而这支传统的甘美兰乐队成员,都是真正的民间乐师,他们常年行走在各种民间庆典之间,大多是野路子出身,这辈子从来没有进过录音棚,第一次进入录音棚录音,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才完成。
  为了录制这首音乐,郝凡柏亲自带着谷小白的谱子,带上了几名优秀的制作人,又找到了本地的文化部门,让他们在录音棚里足足磨了好几天。
  录音的困难比想象中还要多。
  这支乐队的许多人年龄都已经大了,他们的技艺参差不齐不说,大部分人还不识谱,后来又专门找了本地音乐学院的学生来帮忙沟通演示。
  终于完成了这首音乐。
  可以说是不计工本了。
  但效果却是令人惊喜的。
  此时此刻,几乎所有印尼的观众们,都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感觉。
  那就是……
  “啊,小白好懂印尼!”
  这就是印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