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万一你就祖坟上冒青烟,从此改换门庭呢。
  每一句都很白话,内容也极其符合老百姓需求。
  而京城见闻更偏向百姓生活,当然不是那种市井故事,奇闻只是其中一个极小板块,大部分还是和民生相关。
  比如粮商会研究出一种新种子,能提高粮食产量,但需要化肥量大,按照原本的施肥方法,很难让种子发挥百分百效应。
  于是粮商会又专门研究了一种肥力更大的化肥,且这种化肥不能用来肥地,是专门让粮食吸收的。
  因此施了肥后,土地肥力该减少还是会减少,只是产量变高了。
  种子粮商会可以免费提供,只是生产化肥需要的成本高,必须由种植的百姓自己购买了。
  可普通农民哪里舍得花钱买化肥,多出的产量未必比得上买化肥的消耗。
  因为这良种有利有弊,官府就不强制要求百姓种植了,让他们自己选择是否去种。
  而报纸是非常好的宣传方式,每一份刊印出来,都要率先给各个村里的里正送一份,让他念给村里人听。
  至于城里的,他们种田的少,有需要也会去听说书先生讲解。
  自从多了报纸,京城的说书先生们就多了一项活动,在太阳落山后,天彻底黑之前,在路口大声念报纸。
  这不是义务劳动,安孟文提供了银钱,一天三十文,念半个时辰也就完了,因为报纸本身写得通俗,不需要他们多作解释,念完就可以。
  要是节约一点,这就是一天的饭钱,还是固定每天都有的收入,说书先生们都很乐意。
  安孟文此举不仅在宣传报纸,培养百姓看报听报的习惯,同时也在发挥喉舌的作用,引导百姓想知道什么,第一时间关注报纸的行为模式,从而成为最有力的舆论站台。
  就像这良种,优点缺点都很明显,不值得朝廷大力气推广,但它确实能让粮食增产。
  这对老百姓而言,可能是亏本的买卖,可对那些家里土地很多的地主来说,就很划算了。
  化肥零卖和整卖当然不是一个价格,数量越大价格越低,达成的效果越明显。
  如此一来,自然会有地主考虑购买这种子来用,对于粮商会而言,又是一笔进项。
  朝廷发放种子,不可能想要多少有多少,而是按照户口本领取,一户只能领二十五斤种子,差不多五亩地的粮。
  而地主远远不止这个数,剩下的可不就只能买嘛。
  如果没有报纸,粮商会估计不会把这种新研究的种子推出来,浪费时间又进项不多。
  可现在京城见闻愿意刊登,他们也愿意拿出一笔小钱来打广告。
  兴许就有地主看见并需要呢,而凡是家里靠土地为生的,都对农业相关版面非常重视,只要有时间,定会去听一听。
  而京城见闻上除了农业,还有工业和商业,都是一些简单有利的内容。
  比如某个工坊需要招人,就会在报纸上打广告招聘,写明要求,符合条件的可以去试一试。
  现在对百姓来说,除了当官,就是当工人最光荣了,赚的多不说,工作又不累,还不用日晒雨淋,且是长期的营生,比做小买卖安稳多了。
  在追求钱多事少这点上,人类的个性是共通的。
  因此在第一次发现上面是有工坊的招聘信息后,所有人都开始关注,不想错过这种机会。因而报纸在短短时间内,就被大众接受,并非常受追捧。
  这不,周围人一听到有人买报纸,立刻好奇看过来,想看看有没有机会听她读一读。
  “一共六文,”小童闻言立刻把报纸递给她,从梁源手里接过六文钱,蹦蹦跳跳走了。
  苏叶这边,展开报纸随意扫了一眼,就被第一版的内容吸引。
  整整一面内容,写的是昨天处理宗室的事。
  报纸上把那些宗室做的恶事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大吹特吹苏叶的英明神武和大义灭亲。
  上面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她如何遇到受害人,又如何决定为受害人伸冤,找到轩亲王和穆郡王的老巢去,却因为是女子,不被那两个宗室王爷放在眼里。
  他们觉得女人不配为帝,而帝王早晚要传到宗室身上,因而大放厥词,嚣张至极。
  新帝那会儿尚未登基,但已经是板上钉钉的继承人了,谁让她打下了大漠西域和南邵,让大楚版图扩大一倍,创下不世之功。
  可这样的皇帝一点傲气都没有,为了查清真相,忍气吞声,最终把两位王爷及家眷做的一切恶事都调查出来,赶在登基和大婚的第二天,就处理了他们。
  就是怕多等一天,就多让一个无辜百姓受罪。
  笔者的文笔出众,把故事情节描写得跌宕起伏,同时被欺辱的隐忍,决心为百姓做主的果决,以及查清楚后处理的过程简直大快人心,看得人心情不断起伏,最后舒爽不已。
  与此同时,也对里面描述的帝王万分崇拜。
  能为百姓着想,不叫人欺压百姓,甚至受辱也在所不惜,最后更是不顾宗族身份,直接斩立决!
  这让老百姓如何不维护现在这位帝王?
  而这篇文章还有更偏向她的言论,在文章末尾,新帝怕宗室继续待在京城,利用身份欺压百姓,与民争利,打算把他们都分封出去,以后百姓再也不怕宗室使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