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历史军事 > 大明王冠 > 第50章
  他明白一个道理,不能在史书中留下恶名,而《明太祖实录》初次修书是建文登基之后,前后三年,恰好是朱棣靖难之时。
  在这一时期修成的《明太祖实录》自然对燕王及诸藩王的“谋反”多有指责。
  朱棣不想背骂名。
  至少在官方的书策中,自己靖难应是承天命而为,所以《明太祖实录》必须重修。
  换句话说,朱棣当了婊子后,现在也要立牌坊,当初进应天城后,朱棣第一时间是去往奉天殿,去感受坐在龙椅上登基为帝的成就感。
  被杨荣拦住。
  杨荣这个人确实聪慧,他很明白朱棣想要什么,面对暴怒的朱棣,杨荣说了一句话:殿下是应该先去即位,还是先去祭陵呢?
  朱棣二话不说,立即去了朱元璋的孝陵。
  大家都知道,朱棣也很清楚,他的靖难是有问题的,披着合法的外衣,干的却不是那回事。直接攻进去做皇帝非常不妥,这不是向世人宣告我是为了自己才谋反的吗,这和他之前打着“清君侧”的口号相违背。
  给朱元璋上坟烧点香蜡纸钱,向天下宣告我是遵循祖制为国除害。
  这就是立牌坊。
  重修《明太祖实录》之外,还要修《古今列女传》,其实就是在和朱元璋叫板了。
  朱元璋修了一堆的劝诫皇子、大臣的xx录。
  朱棣一想不行啊,可我也不想去劝诫皇子大臣,那就修一本劝诫老婆们的《古今列女传》吧,正好先让解缙熟悉下修书的工作。
  因为接下来要修一本超越《类要》的全书。
  用事实告诉老爹朱元璋,你这个儿子比那个孙子朱允炆更能干,你不是要编修《类书》吗,朱允炆没做到,我做到了!
  不仅要比朱允炆好,还要比朱元璋好。
  朱棣自知在武功上无法超越打下江山的老爹,只好在文治上下功夫。
  可文治中最容易出成果守文改制朱允炆用了,且经被朱棣否定,他举起恪遵祖制的大旗来批判建文帝,却不曾想也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
  就只剩下修书这条路可走。
  要让马儿跑,得给马儿吃草。
  让解缙去重修《明太祖实录》和《古今列女传》,好歹要给他点甜头,于是大袖一挥,朱棣将解缙升为翰林侍读学士。
  解缙大喜过望,终有守得云开见日出的喜悦。
  这位大才子经历的起落比较讽刺。
  洪武年间,朱元璋喜欢修书,解缙从中看到一条青云直上的康庄大道:倘若自己领衔编纂一部卷帙浩繁,同时又切合治国需要的大型类书,岂不是一个迎合圣心,从而跻身皇帝核心幕僚圈的绝妙契机?
  可惜解缙恃才傲物疏狂不羁,在政治斗争惨败,最终被朱元璋令其回乡随父读书,并许他十年之后再有大用。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命侍读唐愚士等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可惜不久之后驾崩,修书之事不了了之。
  朱元璋驾崩,解缙担心十年之后再有大用的圣旨落空,顾不得母丧未葬,辞别九十岁的老父,急急忙忙赶到应天城奔丧。
  却被人弹劾他违背圣旨,不顾母丧父老,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被贬到河州为吏。
  解缙愤懑无比。
  贬所凄凉无以忍受,于是写信向翰林学士董伦求救,建文帝下旨召解缙回朝,授翰林待诏——从九品不入流的闲职。
  解缙是什么人?
  是五岁名满乡里的神童,是春风得意的洪武进士,是先帝身前“恩犹父子”的红人。
  且不说官位与待遇的落差,单单是曾经正眼都不愿意瞧上一眼的人,如今却成了他的上司,这一点就足以令恃才傲物的解缙恼怒非常。
  正因如此,解缙对建文帝和董伦并无半点感激。
  朱棣攻入应天后,解缙“驰谒马首”。
  后来朱棣勒令董伦致仕,解缙一言不发冷眼旁观。
  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诛,楼琏受命草诏,归而自尽,之后,解缙便献上了他所起草的诏书。
  解缙有才,可惜被功名利禄蒙蔽了双眼。
  未必有德。
  ……
  ……
  纪纲在去京营天牢的路上,给锦衣卫下了两道命令。
  善待诏狱之中的黄观。
  全城追查别有二心的建文余党,应天城立即陷入风声鹤唳之中,建文朝当官的臣子们人心惶惶,深恐一不小心全族脑袋搬家。
  黄昏不急。
  一通骚操作猛如虎,他和黄观都不会有性命之虞。
  吴溥父子更不会。
  现在的工作重心在装修上:书房、卧室之外,还得有一间实验室,好在吴溥家的院子够大,足够黄昏折腾。
  吴溥也没意见。
  家里的真金白银摆着一堆黄金呐,相信黄昏就对了。
  晚膳时,吴溥说了件事。
  说高贤宁不愿意出仕,纪纲没劝动,大概也得死了。
  黄昏笑说不会死。
  纪纲这个佞臣,做的唯一一件好事就是救下了高贤宁——须知这位骨鲠读书人在和纪纲交谈时,也把朱棣骂了个狗血淋头。
  纪纲若如实上报,高贤宁被灭个三族一点也不意外。
  不料纪纲隐而不报,还说了些好话。
  朱棣便将高贤宁放回了老家,这位读书人最后活了九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