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历史军事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712章
  科举并不存在绝对的公平,真要按照学识公平录取,使南方进士多于北方,至少在建国之初是要出大乱子的。
  明朝以南并北,但一榜51人尽是南人,引发北方学子不满,就连朱元璋都不得不处置考官,再另开一榜,全部录取北人,这便是南北两榜。
  北齐以北并南,在初期便让南方学子占据进士榜的大多数,必然引发北方民众的不满,动摇统治根基,在这种危险下,科举的绝对公平无足轻重。
  真正无分地域,以才学取人,必须要等到化解了南北隔阂以后,至少在短期内,很难做到,毕竟自五胡乱华以来,南北对峙二百四十多年,互相以北伧南貉羞辱,隔阂不是这么容易能够化解。
  如今北方士民对于南方百姓,自视高人一等的心理至少要一两代人才有可能消失。
  与此同时,高澄也鼓励开府的五位皇子,包括高孝琮在内,征辟南方士人入幕。
  莫要真以为高澄一天到晚都泡在瑶光寺,虽说高澄玩得比许多昏君更荒唐,但能够合理分配工作与娱乐时间,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至少小高王不会为了女色而怠政。
  就在北齐的统治在江南有序开展的时候,江东传来消息,韦粲投江殉国。
  萧纲得知后,悲戚不已,新入宫的萧夫人也向高澄请求,为韦粲嘉奖,以壮其节,为后世榜样。
  却被高澄断然拒绝,若是嘉奖韦粲殉国,又让吴明彻、柳仲礼等人如何自处。
  钦佩其气节是一回事,但作为统治者,一言一行都会被无限放大,高澄绝不会在南北融合的大趋势里,去鼓励人背道而驰。
  洛阳市集,一家酒肆之中,独臂老汉正同人炫耀自己的断臂,与博得进士出身的儿子。
  王阿井自从断了一条胳膊,与乡人回河北吹嘘一波,证明其勇后,便回了洛阳养老。
  对于因战致残的军士,高澄除了抚恤之外,也会安排轻松的活计,比如各坊市的门正,大多都是由残疾将士出任。
  王阿井原本也可向官府申报,但其子王公允中进士后,便将机会留给了别人,早早过上了养老的生活,白天在酒肆里与人吹嘘,回到家便含饴弄孙,日子过得舒畅极了。
  一名奴仆跑进酒肆朝王阿井喊道:
  “家主,郎君接到调任,要往吴兴任县令,让我赶紧唤你回去。”
  王阿井起身朝酒肆里的熟人们笑着打了一声招呼便匆匆离开。
  他一走,酒肆里便响起了议论。
  “这王老儿真是好运气,养了个进士儿子。”
  “可不是,一个大字不识的丘八,居然也成了体面人物。”
  “还不是承了陛下之恩,要是早些年,他那儿子别说中进士,连读书都没机会,一辈子都跟他一般,只是个丘八命。”
  好好的酒肆,酸味格外的浓。
  王阿井最终还是没有跟着儿子往江南,送走了王公允一家三口,他带着妻子回去了河北邺城。
  当年被征入水师,王阿井一家被迁来京畿。
  在高澄征淮南时伤残退伍后,又因为王公允在此成亲,便留住下来,但他自觉根子还是在河北,在邺城,人老了就讲究一个落叶归根。
  王阿井夫妇回到邺城,自是衣锦还乡,惹得旧人们好不羡慕,无数人悔恨当年也该学着他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说不定如今风光的就是自己。
  第四百五十四章 丧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王阿井一家因科举改变命运之人,不在少数。
  进士榜固然难登,但举人功名却也能为吏,莫要小看了吏员身份,对于普通百姓,甚至也能称是老爷级别的人物。
  虽说推行了五京制度,但京试依旧设置在了洛阳,但那也是明年三月份的事情了。
  昭德六年(553年)八月十七,中秋刚过,襄城王府即传来消息,高欢第八子,襄城郡王高淯病危。
  高澄闻讯,立即命尧师率领卫队护送,亲往襄城王府探病。
  高淯是高澄一众嫡亲兄弟中,最受他喜爱之人。
  高欢诸子挑选府臣,多是富商群小、鹰犬少年,唯有高淯,多引清流士人,与他们在府内吟诗作赋,议论文学。
  高淯身子骨本来就差,这是娘胎里落下的毛病,娄昭君生他时遭遇难产,甚至险些丢了性命,故而对他甚为厌恶,待其尚且不如庶子。
  两年前,高淯就在鬼门关上走了一圈,幸得全元起救治,但当时全元起便告知高澄,只是迁延时日罢了,难以根治病因。
  此番襄城王府前来报讯,便是听了全元起的意见,让高澄来见最后一面。
  高澄抵达的时候,襄城王府已经挤满了人,高洋、高演等兄弟,高孝璋、高孝瑜、高殷等子侄,悉数到场。
  哪怕高澄已经是心急如焚,但还是耐住性子,等待尧师驱逐了诸王带来的奴仆、卫士,以禁军控制了整个襄城王府,才步入其中。
  不顾众人问候,高澄快步走到榻前,看着八弟高淯病容憔悴,气若游丝,小高王心如刀绞。
  由于高欢担心其余诸子留在晋阳,会暗中联络将领,对高澄产生威胁,于是便将儿子们尽数送往洛阳,交由高澄教养。
  高澄与其说是兄长,更不如说扮演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父亲角色。
  除了提防高洋、高演这些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兄弟以外,高澄对于剩下的嫡庶兄弟,绝对担得起担得起一句长兄如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