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历史军事 > 曹操喊我去盗墓 > 第1193章
  见此状况,众人自是立刻紧张起来,纷纷将兵器握在手中小心防范。
  这样一处秘境根本不可能有外人进入,可这油灯却又需要人来点燃,这无疑令众人对这处秘境产生了怀疑,担心可能遭遇未曾想过的敌袭。
  然而严陆却并未有意外的表现,而是极为淡定的对众人下令道:“不必慌乱,先将竹筏靠岸再说。”
  “可是严公,此处恐怕不简单呐,轻易靠岸是不是有些……”
  有人还是有些犹豫,忍不住劝道。
  “照做便是。”
  许是为了令众人安心一些,严陆此刻总算向众人透露出了一点消息,“这些油灯所用的灯油乃是‘泉先膏’,‘泉先膏’可燃烧千万年而不息,用它作为燃料制作的油灯,便是永不熄灭的长明灯。”
  “泉先膏?”
  众兵士显然没听过这种东西,一个个面露疑惑之色。
  吴良也是反应了一下才明白严陆说的究竟是什么东西,这其实便是后世盗墓中提到过的一种叫做“鲛人灯”的长明灯,传说秦始皇陵中就用了这样的长明灯。
  而“泉先”便是后世人们所说的“鲛人”。
  这个名字亦是经历了历史的演化。
  在先秦时期的古籍中,比如《山海经》便是使用“泉先”这个称呼。
  后来到了晋朝之后的古籍中,才开始有了“泉客”与“鲛人”一类较为通俗的说法。
  因此现在严陆将“鲛人”说做“泉先”并没有问题,只是对于一般人而言,这种说法比较拗口与生疏罢了。
  “那这油灯岂不就是难得一见的珍宝?”
  一名兵士率先反应了过来,而后便一脸惊喜的叫道。
  “莫要望了我的话,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轻易触碰这里的一草一木,否则休怪我无情!”
  严陆再次沉声警告了一遍,见没有人再说话,才又下令道,“靠岸。”
  “诺。”
  兵士们连忙照做。
  而吴良却是已经开始观察这条暗河的源头。
  那时一个正对着这条暗河的石台,石台显然是人工修建而成,除了使用方正的砖石累积之外,三个出水口还被雕刻成了龙头的模样。
  虽然这三个龙头看起来并不算精美,但却给人一种十分威严的感觉。
  方才他们在洞穴内听到的水声,正是从这三个出水口而来。
  除此之外。
  在这个出水口上面的方台上面,则还端端正正的放置着一个磨盘大小的大鼓。
  第五百八十四章 四岳
  那是一个木制的大鼓。
  大鼓的鼓面还十分完好,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破损,就是不知道能否经受得住敲击。
  而相比较这面大鼓,支撑大鼓的鼓架造型要更加华丽,远看过去应该是几条盘踞在一起的神龙,龙头的造型与石台之下的几个出水口有些相似。
  “欲谏之鼓么?”
  结合此前见过的“诽谤之木”,吴良心中暗自猜测。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
  任何熟知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这句话,而后世历朝历代的皇帝也都在利用“欲谏之鼓”与“诽谤之木”粉饰太平,表示愿意虚心纳谏。
  “华表”就不必再复述了。
  后世历朝历代衙门门前都有的“鸣冤之鼓”便是“欲谏之鼓”的演化之物。
  而随着“欲谏之鼓”逐渐演化为“鸣冤之鼓”,它本来的用途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原来这鼓是用来“欲谏”的,后来已经变成了“鸣冤”,光听名字就知道击鼓的人有多无奈。
  而且不知何时起,朝廷还颁布了这样一条荒唐的法令:但凡敲响“鸣冤之鼓”的人,首先要挨上一顿板子,如此才可证明所言非虚,案件才会被受理。
  并且这条法令一直延续到清末时期……
  由此可见那些统治阶级究竟有多虚伪,吴良私以为,摆出这么一面鼓表示愿为百姓申冤,却又要鸣冤的人先挨上一顿证明诚意,这简直就是又当又立,与那高高挂起的“意见箱”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叫人不得不佩服统治阶级的无穷智慧。
  因此吴良觉得这“鸣冤之鼓”还不如直接叫做“劝退之鼓”算了,大家直接一点不行么,何必猜来猜去顾及面皮?
  当然。
  吴良更不会将“鸣冤之鼓”与“欲谏之鼓”划上一个等号,甚至感情上都不愿承认“鸣冤之鼓”是“欲谏之鼓”的演化之物,因为它根本不配。
  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
  吴良推测此物便是“欲谏之鼓”主要还是因为鼓架上雕刻出的神龙形象。
  此前便提到过,相关尧帝乃是目前与神龙结合产下的龙子,因此尧帝便是龙的传人,在这之后的数千年,龙便一直都是华夏的图腾,哪怕到了后世也从未发生过改变。
  而基于龙图腾的特殊意义,再加上这处秘境只能修建于吴良现在所在的汉朝以前,因此这面大鼓便只能是“欲谏之鼓”。
  “走啊,动作快点!”
  正当吴良观察此处环境的时候,身后传来了一名兵士不耐的催促。
  竹筏已经停靠在了岸边,有不少兵士已经提前上到了遍布鹅卵石的河岸上,吴良算是动作比较慢的,还挡了那名兵士的道,也难怪那名兵士出声催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