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历史军事 > 大英公务员 > 第114章
  这也许是艾伦威尔逊和福尔采娃以盟友身份不多的庆祝,碰杯之后,艾伦威尔逊便提出了新首相的三个问题,苏联必须解除对奥地利的全境占领,年底之前英美法三国军队会进驻奥地利,英国和苏联必须马上在伊朗裁军减少驻军规模。
  第三点就是达达尼尔海峡的问题,其中英国最关注的是伊朗的问题,二战期间,苏联和英国按照协议分别进入伊朗北部和南部,而这正是双方的传统势力范围。
  二战期间,苏联就已经在伊朗东北部进行了石油勘探工作,这些油田在伊朗西北部同苏联的阿塞拜疆相连接,在伊朗的东北部同苏联的土库曼斯坦相连接,但要获得开采权必须和伊朗官方达成协议。
  “按照之前的协议,我们两国要在年底之前撤出伊朗。现在就应该考虑撤军的事情。”艾伦威尔逊还是主动说出了英国的条件。
  “如果我们不愿意呢?”福尔采娃喝了一口酒之后,白皙的脸上有些泛红,但没有被酒精把脑子搞迷糊。
  “这会让艾德礼首相对苏联的意图产生疑虑。”艾伦威尔逊意味深长的开口,“不用请示什么,我就可以猜测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大英帝国会连同巴列维王朝,邀请美军进驻伊朗,共同对苏联施压。最终的结果可能有三个,连同美国三国同时撤离,伊朗变成中立国家。第二三国在伊朗爆发冲突,第三对置一段时间消耗大家的精力,最后还是同时撤离。不管是上述三个结果出现哪个,最终的受益者都是美国。”
  “看来你们很愿意把自己的利益送给美国人。”福尔采娃咯咯直笑道,“英国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大方了?”
  “血浓于水,理智上我们当然不愿意便宜美国,但是要是非要在美国和苏联之间选择一个,闭着眼睛也要选择美国。”艾伦威尔逊冷着脸愤恨道,“维持现状的话,还有英国和苏联的利益,如果出现了我所说的情况,苏联和英国什么都得不到。”
  “白白撤军?艾伦先生可能是在开玩笑,请问拿什么做补偿?”福尔采娃沉默了片刻开始反击,是英国主动求上门的,肯定有交换条件。
  艾伦威尔逊张了张嘴,非常想说没有,可最终开口道,“关于达达尼尔海峡的通行权问题,如果苏联公开保证履行之前的协议,从伊朗撤军。达达尼尔海峡的通行权,大英帝国愿意帮助苏联争取。”
  第104章 海峡不设防公告
  “只是争取么?最多就是无障碍通行?”福尔采娃不满的回答道,“土耳其说是中立,但是在战争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倾向于德国,这一点你们英国人也知道的。难道对土耳其施加一些惩罚算是过分么?”
  “算是很过分。”艾伦威尔逊想都不想的反驳道,“今天的朋友说不定就是明天的敌人,相信你们苏联内部也讨论过帝国主义会怎么对待你们,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你,苏联所作的最坏打算很有道理,现在双方之所以平安无事是因为日本还没有投降,但也是马上的事情了。”
  “就凭土耳其,他们也能做苏维埃的对手。”福尔采娃冷淡的笑了笑,神态不屑一顾。
  “好歹有八十万军队,顶住苏联三个月应该不成问题。以土耳其的人口动员出来两百万军队不是问题。”艾伦威尔逊没有被福尔采娃的讹诈吓到,他来的时候就已经打定主意,不会让苏联轻易地达成目的。
  英国归根究底也是自由世界的一员,和美国的问题,无非就是平等相待还是做狗。
  但面对苏联嘛,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选择一百次,九十九次都是敌对。艾伦威尔逊恰好是那百分之一,他愿意尽可能的搅合出来对苏联有利一些的局势。
  因为英国几十年后退到英伦三岛,失去了一切的结果他已经知道了。就想要换一种方法试一试,能不能维持大英帝国的体面。
  但这不代表把大英帝国打包送给苏联,他是没有信仰的,和剑桥五杰可完全不同。
  “苏联应该在土耳其建立一个军事基地,达达尼尔海峡对苏联太重要了。”福尔采娃见到艾伦威尔逊态度转变,退而求其次道。
  “不可能。”艾伦威尔逊断然拒绝,“如果苏联一意孤行,最终后悔的是你们。以后你们会明白,在英美苏三国还在为了共同目的作战的时候,把事情定下来最好。一旦战争结束,到时候双方就再无温情可言。”
  “英国所能够做到的就是,就是和苏联一起,剥夺了土耳其在黑海海峡设防的权力。如果美国人加入进来,苏联什么利益也得不到。”
  “我还以为你是美国人?”福尔采娃冷嘲热讽的开口道,“一口一个美国,多亲切?”
  “我对大英帝国有着基本的忠诚,提及美国是因为现实就是这样,不但在土耳其,甚至还包括伊朗。美国都在当地进行渗透,美国是世界大战唯一没有被波及到的国家,我能怎么办?”艾伦威尔逊面色不渝的道,“大英帝国需要时间来恢复,难道苏联就不需要了?德国在东线被歼灭超过五百万以上,德国首先不宣而战,战争大部分都是在苏联境内打的,你们的损失比德国大,这一点相信苏联不否认吧?”
  “我以一战时期本土作为主战场的法国和苏联对比,相信不过分吧?法国损失了十分之一的人口,苏联的十分之一是多少。”
  艾伦威尔逊已经是给福尔采娃留面子了,他心里清楚苏联光是阵亡就接近三千万,这对于一个不到两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