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战争进一步发展,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逐渐占据了主导权,美国对印度的态度,和英国对印度的态度类似。
美国为了维持自己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对任何国家都可以打压,包括印度但不限于印度,美国把印度这一其他边缘化。一开始只是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之后扩展到其他领域并强化之。
在统治上,强化美国的主导地位。放眼世界的各个行业,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基本都是美国。在价值观上,强调东西差别,边缘化印度,宣扬以美国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否定印度的价值。
在社会角色方面,限制、阻碍印度的创造性,限制印度进入核心领域,放置在次要位置。
让印度虽参与世界事务,但这个世界仍属于美国。换句话说,美国通过不断让印度处在次要地位,让印度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是次要的,以达到印度永远、只能、为美国做底层的劳动力。
冷战之后美国在东方玩脱了一把,对待印度的时候只会更加的小心谨慎。毕竟以史为诫又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同一个坑掉两次,美国也不会这么蠢。
在内阁秘书面前,艾伦威尔逊还是保证了稳住马来亚局势的信心,实在不行的话,等到启封的两艘战列舰到达亚洲,可以炮击个雅加达助助兴嘛,又不是没干过,荷兰人都干了。
整个英国还有比他更有把握,在一个华人为多数人口的地方,干出来成绩的人么?
出于话术上的严谨性,可能有,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根本不会有。
至此艾伦威尔逊已经完成了,本次伦敦召回他的工作,草拟一份应对远东战争的应对分析,为接下来英国在处理这件事提供一个范本。
看待在看待亚洲问题的时候,英国和美国的考虑也完全不一样,这一点从帕梅拉蒙巴顿在澳大利亚控制的媒体报道也能看出来。和美国在澳大利亚的舆论媒体,说的完全就是两件事。
有赖于麦卡锡的工作十分顺利,美国把所有类似苏联政治结构的国家,全部看成是苏联的一部分,认为只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根本没有自主性,和东欧国家一样,直接听命于莫斯科中央的号令。
艾德礼首相也是这么看待东欧国家的,但不这么看待南斯拉夫,这就是很大的区别。不这么看待莫斯科,同样也不这么看待东欧之外的社会主义国家。
有鉴于此,出了北罗德西亚那批人那档事之后,伦敦仍然和贝尔格莱德保持联系。工党内阁认为保持和具有自主性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系,本身就是在化解苏联的威胁。
如果全面敌视所有和苏联相同体制的国家,只会逼迫这些国家提高对莫斯科的依赖。
同时力是相互的,逼迫的社会主义国家越多,反作用力也会让西欧国家不得不抱紧美国的大腿,西欧国家也包括英国在内。
不过艾伦威尔逊知道,英国的劝告一定会被美国无视,英国以为美国人在处理世界事务中相对缺乏经验,会愿意听取英国的经验。
但这是英国出于假设:英国和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利益的一致性,这种假设马上会被证明是过于乐观。由于二战后,两国实力的不对等性,美国的国力比英国强大,这就限制了英国影响力的发挥。
可能唯一能让人感到高兴的就是,因为战争爆发,而且美国已经确定干涉,导致了艾伦威尔保留的美国钢铁股迎来了一波上涨,如果历史不变战争维持三年左右,他还能够迎来一波财富上涨。
当然和帕梅拉蒙巴顿手中的澳大利亚铁矿相比,这只能算是小钱了。美国决定武装干涉的同时,也是铁矿石迎来上涨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纯度极高的铁矿石,会更加具有显著的优势。
甚至可以说,可以对欧洲市场进行供应,铁矿石如果处在低价位的话,欧洲毕竟距离澳大利亚很遥远。加上欧洲本身也有铁矿,对澳大利亚铁矿的需求并不急迫。
但铁矿石售价上涨之后就不一样了,英国毕竟是有帝国特惠制支撑的。经过英国的手在输入欧洲其他国家,就很令人期待了。
在法国画饼的帕梅拉蒙巴顿,也因为战争导致铁矿石上涨的消息,专门给这段时间返回伦敦的未婚夫发了电报,表达喜悦之情。
就算是欧洲境内最好的铁矿所在国瑞典,英国比起德法来说也更有传统的牢固关系。总的来说如果能够利用上这一次的战争带动相关原材料上涨的东风,英国还是可以捞取一部分利益的。
艾伦威尔逊这一次返回伦敦,还带来了上半年的马来亚利润,一共两千八百万英镑。毕竟之前马来亚的锡矿和橡胶分别占据全世界需求的一半和三分之一,具有强大的定价权。
在荷兰撤离印尼同时,顺便摧毁了当初荷兰在印尼的橡胶产业,还提振了英属马来亚在橡胶领域的定价权,才导致了半年两千八百万英镑的收入。
荷兰摧毁的印尼的橡胶产业,反而帮助了英国,那就和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直接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是一样的,毕竟竞争对手没了,不用在压低价格装孙子了,冷战红利就是这么回事。
荷兰人的行为,算是让英属马来亚吃上了一波小范围的冷战红利。
铁矿石的预期超出预料,也让帕梅拉蒙巴顿在巴黎的成功学课程更加的游刃有余。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她就发现法国人好像对利比亚石油的消息,特别的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