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综合其它 > 好友 > 第479章
  或许卢鸿烈没有参与到谋害康贤太子一事中。裴昙在去卢鸿烈在秋浦的暂住府邸中时,见到过几位僧人。卢鸿烈夜不能寐时,会让僧人为自己彻夜诵经,这是他自中年丧子后留下的习惯。
  卢鸿烈让寺庙道观做法事为康贤太子祈求冥府,然而在最私密的地方、在他自己的家中,在他的安睡之处,他没让僧人为自己彻夜诵读为亡者超度的经文,而是让僧人一遍一遍地诵读安神陀罗尼——
  他对亡者的离去,并不感到愧疚。
  一场忽然到来的死亡或许和他无关,但是他必须要面对这场死亡带来的后果。他必须承受一位帝王的怒气。
  他和陛下的关系,彻底碎裂了。
  在平平无奇的天气里,他和他的学生,再也没有了信任,他成为了学生的仇人,他做了窃国贼——
  他们这对师生、这对臣子与君王,彻底成为了敌人。
  卢鸿烈以天子的名义发下了矫诏。
  那诏书写下的不只是许朝的国运,一纸诏书,也是江表门阀为自己书写的命书。当那诏书上第一个字、第一个字的第一个笔画,被蘸着黑墨的笔尖写下时,江表门阀和宗室之间关系,就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作者有话说:
  许朝建朝时间-(荀靖之年龄)- 时间、事件
  51(20)乾佑九年/明夷元年,四月廿一,齐王在建业登基,改元明夷。
  52(21)明夷二年,第五岐随苏我人麻吕等人东渡至日本国。
  53(22)明夷三年/贞和元年,一月,荀靖之出任郢州刺史。荆州刺史荀元钧携原太孙荀永隆造反,顺江南下,元钧永隆之乱爆发。三月,乱平。尼夫人、荀克俊到达并州,开始收复并州。
  54(23)贞和二年,年末,第五岐自日本国回到许朝。柏央带家人自洛阳南下逃亡。
  55(24)贞和三年,郢州赤丘血墙案案发,十二月,荀靖之杀死周敦平,回到建业领罚。年末代王荀克俊去世。
  56(25)贞和四年。三月,上将军房安世入狱,二十八日凌迟处死。四月,第五岐受封宛春侯。陛下举办猎、诗、乐五日之会。六月,高平郡王出为越州刺史。九月十九,北伐。十二月,陛下移驾秋浦。
  第224章 戎轩1
  崔琬+崔涤=二崔
  贞和五年二月廿五,荀靖之收到了北方的军务:关西的线人回报,伪秦再次自乡野间征兵,新召集出一万自备军衣的士兵,向并州行进,调动并州的三千精锐甲兵前往晋州。
  晋州东接许朝的雍州,洛阳就处在雍州。
  长公主知道消息后,让荀靖之暂时不要去秋浦。北方将有战事,国势动荡,而江表门阀不知安了什么心思——长公主怕自己的外甥到了秋浦,竟是一去无回了。
  许朝不缺官员,但是朝中如今再找不出几个像荀靖之这样的宗亲。荀靖之可以不在北方,但他一定不能出事。他得活着,他得为荀家占住本就属于宗室的那部分权力,片刻不能松手。
  长公主考虑再三,决定不再扣留崔琬。不如就让崔琬去秋浦面见录公,她希望崔琬能劝动录公放了崔涤,让崔涤护送康贤太子的身体回到建业。
  年前,康贤太子从泗州回到建业后,以为秋浦并非帝王可以久居之地,而夫人怀有身孕,便让夫人留在了建业,自己未带家眷,独身去了秋浦。如今,康贤太子的尸身留在了外地——他的妻子、弟弟想要为守他灵,只能守一个空荡荡的灵位。
  不该让一位太子死后不得安享香火。
  长公主去大护国寺见了崔琬,她对崔琬说,如果卢鸿烈愿意让步,建业一方可以暂时不过问秋浦的事情;录公写矫诏要高平郡王去秋浦,高平郡王不会去秋浦,她不会追究诏书是矫诏。他们各退两步,先守住许朝北边的疆土——要是北方出了事,那江表门阀可就也做不了多久的“江表”“门阀”了。
  江表不存,门阀将亡——在外族眼中,江表门阀与许朝同体共命,许朝尊重他们为世家大族,而外族不会尊重他们的这个身份,只会将他们当作许朝的臣子。
  伪秦要是吞并了关东,野心就不只会留在北方了。南方不会长久安全下去,天下绝不可能再回南北朝——百年之前南北对峙,那是因为北方崩乱之后,北方诸国长期混战,一直没能力统一北地,因此更无力窥视南方。要知道,许朝一统北方之后,这天下很快也就没有“南朝”之说了。
  长公主让崔琬三月初一去秋浦。崔琬听说自己可以离开,向长公主行跪礼,道:“崔琬长谢殿下的厚爱,一定完成殿下交托的事情。”
  长公主点了一下头,对他说:“你回去看看你家老宅,一切可都好么?如果宅中短缺了什么,你派人去长公主府告诉我。阿琬,莫使老宅空待主人,你崔家的宅子也建了百十年了,崔氏子弟一代一代居住其中,如今宅主长久不在家中住,宅子竟显得落寞了。把我的信带给录公,告诉他我还肯叫他‘录公’,告诉他,他家宅子也落寞了,他孙子是我女婿,我们终究还有姻亲情分。”
  崔琬说:“殿下安心,崔琬一定将信送到。”
  “崔琬,”长公主叫了一遍崔琬的名字,叫他的姓时,将语调压得重了一些,她说:“你是南崔,出自宣城裴家。皇嗣的母亲将出自你宣城崔家,不是卢家。宣城在更靠东的地方——建业也好、宣城也好,你要提醒你祖父,皇室的根基在长安,你家的根基在长江下游,长安或长江下游都是宜居之地,久在中游住,是离家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