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孟兴远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他拿下青州后,为何不是南下沂州徐州去投奔大安,而是反向东进,先夺密州,再谋莱州,如此最肥沃的胶东平原落入他手中,进可攻,退可守,又有海商之便,才是真正能长久经营下去的地方。
“原来,你打算经营海商……可若是被困于半岛之内,便是有海外来的商船,所获物品也不便出手,岂能得利?”
南安的泉州港就是因海商而兴起,但那里是因为有一整个南安作为他们的消费市场,加上南方富商如云,对海外来的香料和珍稀玩物需求甚多,出产的茶叶和瓷器丝绸又备受海外欢迎,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海商前来交易,彼此获利丰厚,才能长久发展。
而莱州和密州虽然沿海也都有港口,但在北燕国统治时期为了防备大安水军突袭,将码头摧毁,海船不能靠近,渔船不能出海,明明靠海却不能吃海,破败荒废得远远比不上南方诸港口。
更何况,现在的山东一带经历了水灾旱灾蝗灾之后,早已没了隋唐和大安时代的富庶繁华,赤地千里,处处流民,便是豪商士绅也只能结堡自守,而不敢轻易外出行商,致使民生凋敝,穷得叮当响,哪里还有钱有心思去采购外来海货,更没有值得卖出去的好货供应,就算耿九尘重修了码头开了海贸,也未必能引来海商,到时候照样收不到钱。
耿九尘嘿嘿一笑,说道:“多谢先生替我担忧,若是先生肯留下,很快就能看到……我们的特产。保证不会让先生失望的。”
“哦?那老夫便拭目以待了!”孟兴远简直对他好奇到了极点,本就想要看看此人是否入楚逸所说的那般胸怀仁义,大公无私,现在更是对他所言的不取民利大感兴趣,自然不肯就这么走了。
耿九尘拿下密州,本就多了一大堆的事,便是有楚逸帮忙,也忙得脚不沾地,结果孟兴远肯留下,自是求之不得,当即便毫不客气地委任他为密州知州,将这里的安民,通商,免税,开荒等等一应事务尽数丢给了他,自己脱身出来,才好去干大事。
楚逸对他所说的“特产”也是十分好奇,毕竟以前的耿九尘只管打仗,内政文书统统都是丢给他去做,也从未管过经营通商之事,如今忽然提出来,倒是令他愈发好奇。
“青州密州这两年水患不断,出产的粮食远不足供应大军,就算现在开荒,等到产出之时,怕是我军亦要断粮。而眼下府库的银子……就算加上燕西昭先前打秋风得来的,也所剩无几了。”
“九哥,你到底有什么好办法,能赚来大笔的银子,从哪能买到粮食?难不成……从大安?”
北方战祸连年不断,北燕的内乱亦是从未停息,导致原本富庶的中原和河北山东等地,农田荒芜,饥民遍野,想从这里再抠出粮食来,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南方就算有粮,那些商人贪婪奸诈,岂会平白送来粮食?若是高价的粮食,他们又买不起……
耿九尘点点头,说道:“所以我没打算卖粮,只打算换粮,南方商户大多都有船,我们抓紧修好了港口,就等着他们运粮上来便可。”
“换粮?”楚逸讶然,“我们拿什么换?现在青州密州都一穷二白,却急缺粮食,我们有什么东西能拿来跟他们换粮食啊?那些奸商难道会大发慈悲施舍给我们?”
“你也说了他们是奸商,肯定不会施舍了。”耿九尘笑眯眯地说道:“你放心好了,我们这里有他们绝对绝对拒绝不了的好货,只要他们肯来,就一定能赚回去。”
楚逸心痒痒得像是有无数小爪爪在心头挠着,“到底是什么好货,九哥难道连我都不肯说?”
“当然不是。”耿九尘十分耿直地说道:“很简单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要夺去这边的海岸线,自然是为了这片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盐啊!”
“盐?!”
第三十五章 靠海吃海
山东夙沙氏煮海为盐,为华夏制盐之鼻祖。
从炎黄时代开始,山东就有了“煮海为盐”的制盐手段,被称为盐宗。而后来江淮浙闽沿海之地都以煮盐为业,因为官府的管制,严打私盐贩卖,能得到盐引者可以说是一本万利,所以盐商也称为暴发户的代称,可见在古代盐之暴利。
盐虽暴利,可盐民之苦,胜于其他百倍。
尤其是这两年山东天灾人祸不断,流民四散,大大小小的各路义军都少不了要去盐场抢一把,抢到手的哪怕是未经精炼的粗盐,也能换得些许银钱,最不济也够自家食用,一来二去的,结果生生将几个大盐场都给毁了。
楚逸是在青州长大,楚家也是山东的世家大族,手里原本也有几个盐场,可自从民乱纷起之后,就再没收到过消息。他虽然读书过人,也并非死读书完全不通经济事务之人,更何况还有无数次重生时经历各行各业时积攒下来的经验,对制盐之事也并非一无所知。
一听耿九尘说卖盐,他就明白了几分,却仍是免不了担心。
“卖盐是条好路子,以前朝廷也有过用盐引换军粮的政策,只是这事儿说出去,我们能拿出那么多盐来吗?据我所知,密州和青州莱州等地的盐场并不算多,出产量也远不及江南盐场。”
耿九尘笑道:“这你放心,我自有办法提高产量和效率,如今密州到手,先从这边开始,正好可以给那些流民些事做,总不能让他们闲在那儿干等着吃饭吧!这人要是一闲着没事,就少不了要找点事,与其让他们找事给我添乱,不如我来给他们找点正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