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穿越重生 > 汉世祖 > 汉世祖 第502节
  不过如今,在朝廷雄兵围城之际,韩府的大门再度开启了,所迎宾客,乃是宰相徐铉,因为年纪差了不少,二者勉强算得上是忘年交。
  对徐铉的拜访,韩熙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与尊重,将之迎入正堂,亲自接待。没有舞姬乐工,也没有山珍海味,只是清茶淡酒,三两菜肴,与两年前的奢靡铺张可是迥异。
  “鼎臣出使,奔波辛苦,还抽得闲暇,前来看望我这衰朽老夫,这番心意,在此谢过了!”韩熙载显得十分高兴,对徐铉道。
  闻言,徐铉看了看韩熙载,不由叹息道:“韩公虽久居宅邸,足不出户,然对国家大事,还是洞若观火啊!”
  “过奖!”韩熙载连连摆手:“我已过六旬,精力不济,哪里还有心思关心朝政,只耳闻罢了。如今所求,不过含饴弄孙,填词属文,安享晚年罢了!”
  说着,韩熙载取出一本书,交给徐铉道:“鼎臣,这两年,我写了几卷文章,取名《格言》,这是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卷,还请品鉴一番!”
  二人是并称“韩徐”的文坛大家,若是平日,徐铉定会兴致勃勃地研读品鉴,然而现在……迎着韩熙载的目光,徐铉只稍微翻了翻,连粗略都看不上,就合上册页,对韩熙载道:“韩公,如今汉兵围城,国家危殆,恕我实无兴致,瞻仰大作!”
  从徐铉的语气中,隐隐听出了些不满,韩熙载沉默地看着他,良久,方才平静道:“国势如此,非人力可挽,奈何?”
  徐铉面容间一阵变化,本想正义执言一番,但注意到韩熙载那迟暮老态,终是怆然叹道:“我等深受三代主君厚恩,难道就坐看宗庙堕毁,国主沦亡吗?”
  “鼎臣觉得,还能如何挽救?”面对老友,韩熙载终于露出了少许的苦笑。
  不过,又迅速地回复到一种不羁的姿态,对徐铉道:“听闻南平王、蜀主在开封,还是得到了朝廷善待,若为国主安危计,为李氏延续计,自当有所取舍!”
  听韩熙载之言,徐铉问:“韩公也觉得当降?”
  注意到他的话,韩熙载说:“看来,已经有人提议出降!”
  徐铉把澄心堂内的讨论情况,简单地讲了一遍。闻之,韩熙载倒也未露意外之色:“钟仲益早已心向朝廷,此时汉兵临城,提议出降,倒也不足为奇。由此可见,朝臣各怀异心,军队连战连败,人心惶惶不安,如何能挡十数万汉军强兵?林仁肇被下狱,朱令赟虽为功勋之后,但其才终究难扶天倾,一个皇甫继勋使得鄂州轻易沦陷,朱令赟又如何能够守住金陵?”
  在林仁肇下狱后,于紧急之间,金陵主臣选了个主将,禁军高级将领朱令赟,这是个在正史上都也只言片语记载的人物,宋唐最后一场大战的主角,完败告终。李煜君臣是实在找不出人了,不得不拔出一个高个儿来担负重任。
  注意着徐铉越显沉重的面容,韩熙载略作思吟,继续对他道:“鼎臣,两江之地,尤其江南,自吴及唐,六十余年间,休养生息,极尽繁荣,可以说,天下膏腴富庶之地,莫过于此,金陵则是中心。
  天下一统,不可阻止,朝廷欲平南,绝不希望江南沦为废墟,尤其是金陵城,如果能够完好无损接收,对于朝廷今后的恢复治理,是有大益的。
  如今,汉军尚未破城,想来既在做准备,也是顾及此点,李惟珍是个有见识、有胸怀的人,方有劝降之举。此时出降,金陵城尚可作为谈判的条件,倘若汉军耐心耗尽,城破之后再降,届时又是另外一种可能了……”
  韩熙载所说,算是很浅显的道理了,然而就是这简单的道理,往往让诸多身在局中的人参悟不透。徐铉面色沉凝,惊声说:“李谷的劝降信上明告国主,三日后攻城!”
  “也就是说,汉军只给国主三日的考虑时间!”韩熙载感慨道,看向徐铉:“鼎臣,我知你素来清正,投降之议,绝不会轻易出于你口。但是,如若为李氏之家着想,当速决!”
  这是韩熙载最直白地表明自己态度了,原本,徐铉上门,还有求取些解难办法的心思。面色变幻几许,徐铉忽然抬头,看着胡须已几达胃部的韩熙载,苦笑道:“韩公,闭居府中,未必不是一桩幸事啊!”
  “在下告辞!”酒初闻,茶未饮,徐铉起身告退。
  韩熙载亲自相送,不过没走两步,徐铉停下来道:“却是我糊涂了,回城之前,汉军主帅李谷,曾托我向韩公带一句话!”
  说着,徐铉将李谷对韩熙载的问候转述了一遍。
  闻之,韩熙载老脸上的表情,也因此变得复杂起来,眼神之中,有追忆,有感慨。遥想三十多年前,正阳渡前,那时他是何等骄傲自信,何等豪情壮志,如今,也只沦落为一个垂暮老朽了。
  “终究,是李惟珍赢了啊!”韩熙载这么叹道。
  在送走徐铉后,韩熙载再度回到堂间,自斟自饮,整个人似乎进入了一种淡泊宁静的状态中。前两年,韩府的奢靡铺张,如今几乎看不出什么痕迹了。
  一方面,是韩府家财,并不能长久地支撑那等豪贵生活。另一方面,江南固然是堆金砌玉的浮华地,然而一旦归附朝廷,还想保持过往的生活作风,也几乎是不可能。
  尤其是,对于一个官僚而言,因此,乾祐十五年以来,韩熙载遣散了此前招揽的门客、倡伎,削减府上开支用度,约束家人生活作风。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方才完成由奢入俭这个艰难的过程。
  从这一方面而言,哪怕韩熙载这些年在宦海生涯上颇不如意,但并没有完全丧失对政治的兴趣,并不像表面的那样消沉颓废,否则他也不会这般耳聪目明,对徐铉说出那番话。
  另外,从韩府生活的转变来看,此公只怕已做好了入汉仕汉的准备。
  第356章 太子犒军,限期已至
  李谷给了李煜三日的时间考虑投降事项,哪怕是对于举金陵而降这样的大事而言,都算充裕,但要真做出决定,却又是十分艰难的。或许也正因为有这三日的时间,也给了李煜拖延、迟疑的机会,仍处深宫,未发一言,一副要把这最后宽限时间耗空的姿态。
  说来也是可笑,自汉军叩关,李煜还没有登上金陵城头,亲眼看一看汉师,认识一下这支即将覆灭他的国度、让他做亡国之君的军队究竟是什么阵仗气势。
  甚至于,连仍旧守卫着金陵的军队,都没有去慰问、犒劳过,更何况安抚、激励百姓的举措了。面对亡国危机,李煜在事实上,已经选择放弃,困守宫城,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
  当然,这三日中,李煜没动作,总有人活动频繁。金陵城内,陈乔为首的一些人,仍旧积极奔走,调动人员、物资,艰难地做着防御准备,这是极少数的一部分人,存有一份热血,感念厚恩,对江南还抱有一丝希望与念想。
  相对的,是钟谟那一帮人,他们没有大动作,只是散播一些流言,加剧城中的恐慌,人心的离散,推销投降的好处。这股力量人数也不多,但受他们鼓动的人很多,引起的反响很大,军队抵抗意志持续消减,金陵百姓渴望避战保全。
  这算是蛇打七寸,陈乔等人连赤裸裸地叫嚣投降的钟谟一党都奈何不得,又哪里还有能力扭转人心所向?只能在历史大势的浪潮中,徒劳挣扎。
  而大部分的江南官僚,都选择了沉默,沉默地看着李煜,沉默地等待城破,虽然江南国灭,会直接损害他们的利益,但在生存与毁灭的问题上,大部分人还是有着基本的认识。出降,结果或许难料,但顽抗,未来结局必定难看!
  在金陵城内,人事百态,纷扰不断之时,金陵城外,汉军的备战工作,却有条不紊地展开,并落实到最后。在其间,出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以皇太子刘旸与皇长子刘煦作为朝廷的使者,前来金陵军前犒军。
  一场犒军,使得行营军心大悦,士气高昂。刘皇帝这样的用意,除了继续锻炼太子,增长威望资历之外,也是向江南士民表示朝廷对他们的重视与关心,为之后的接收与治理做准备。
  同时,也给李谷带来一些压力,或许是接连的胜利,平南战事进展地也太过顺利,反而加速消耗了皇帝的耐心,想将江南这些独立国度从地图上抹除,换上大汉的颜色,将这些脱离中枢存在了半个世纪的割据政权,彻底消灭。
  十三日,是李谷给李煜限期的最后一日,苦思多时,也听取了不少建议,哪怕心里已有所偏向,李煜仍旧不能下定决心。在当日下午,将钟谟召入宫中商谈,其后不久,钟谟便奉命,准备了两百多车酒食、蔬菜,出城犒军。而钟谟背负的任务,是向汉军请求,再宽限几日。
  帅帐之中,对于钟谟之来,给了热情的接待。座次比较有意思,李谷与刘旸同席,其下是刘煦、石守信,原本,李谷是想让刘旸居主座的,但被刘旸力辞,说李谷既是大元帅,又是长者,太子这般谦逊,李谷更不敢张狂,说刘旸既是太子又是朝廷使者,本该上座。一老一少谦辞了几个回合,刘煦给了个建议,让他们同案入席。
  另外,还有赵延进、张永德等高级将领,这样规格的接待,算是给足了钟谟面子,当然,并非只因为他金陵使者的身份。
  在朝廷中枢锻炼了这几年,刘旸年纪虽然还小,但气度涵养是锻炼出来了,这种场面更不会怯场。临行前,刘皇帝对他有过教导,行军作战的事务,一概不得插手,多嘴都不行,但身为皇太子,皇家的威仪,天家的气度不能丢。
  帐内的气氛,还算融洽,虽然深交者少,但冲着皇太子在此,也不管把气氛搞得太僵硬。对于钟谟,刘旸态度十分和善,冲他笑道:“临来前,陛下曾对我说,钟公是大汉的忠臣,为统一大业,甘冒奇险,不顾安危,不惜名誉,身处敌营,竭诚奉献,至今已整整十年,虽然无显赫之功,却有深沉之劳,当着重褒奖!”
  “我奉诏南来,就以此杯,为钟公十载不易,聊表敬佩!”刘旸主动举杯,向钟谟道。
  听太子这么一番话,不管心中作何想法,但面上的反应却很剧烈,站起身来,杯中酒水都洒了出来,向刘旸躬身一礼,钟谟一脸的感动之情:“劳陛下如此惦念,是臣何等之荣幸?臣无他志,唯有悉心竭力,回报陛下,效忠国家!”
  “此番若能不费刀兵,不见鲜血,全取金陵,钟公功劳著焉!”刘旸说道。
  “太子殿下过奖了!”在这满帐的平南将帅面前,钟谟可不敢托大,赶忙谦虚道:“有大元帅李公及诸位将军在此,钟谟岂敢论功?只因势利导,略逞口舌之利罢了!”
  “钟尚书的三寸舌头,可抵得上数万雄兵啊!”李谷也微笑着,对钟谟表示善意。
  石守信也道:“若无钟尚书说以城中情况,我军岂能尽得其虚实,这将为破城,省却不小的麻烦!”
  “不敢当!不敢当!”虽然嘴角挂着笑容,钟谟姿态还是放得很低,在帅帐中的这些人面前,他可一点也不敢有任何高调。
  酣饮几盏酒,交际了一番后,钟谟方才主动道:“敢问太子殿下与大元帅,明日是否确定对金陵发起进攻?”
  提及正事,帐中的气氛稍微冷静了些,李谷看向刘旸,刘旸没有说话,而是朝李谷拱手示意了下。见状,李谷这才瞧向钟谟,声音苍老但格外强硬坚定:“进攻事项,已然筹备结束,如若金陵不降,那明日,大军照常发起进攻,绝无拖延!
  钟尚书可回报江南国主,他还有一个夜晚的时间考虑,勿要抱有其他任何奢望,出降是他唯一的出路。太子殿下奉诏令在此,只要主动出降,可保其无虞。如若大军破城,所造成一切后果与责任,都将由他承担!”
  闻言,钟谟酒意微醒,起身恭声道:“在下明白了!必定转告国主,促其出降!”
  等钟谟回到金陵向李煜复命之时,已经天黑了,进宫之前,钟谟还专门洗了个冷水脸,让自己保持一个清醒的姿态,进行劝说。此时的他,对于劝降李煜,也多存了一份保护城池,减少士民损失的想法。
  另一方面,也是对李煜的一份情谊,虽然难以理解一个亡国之君的矛盾心理,但破城前投降还是破城后投降,是有莫大区别的。这点,钟谟看得很清楚,并且李谷话里也流露出了这个意思。
  “汉军,竟然连三两日的时间都不肯宽限?”澄心堂内,李煜直接站了起来,语气中带着些不忿。
  这段时间下来,这个年轻的国主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心理压力,嘴唇上下的胡茬都茂密了许多。
  “国主如有出降投诚之意,又何需多这三两日?”钟谟反问了一句。
  闻言,李煜不说话了。
  看着这个年轻的国主,身上的抑郁气质越发明显,钟谟心中也生出些许不忍,张了张嘴,郑重地道:“国主,今大兵临城,势不可挽,如欲保李氏安全,还请早做决断,勿再迟疑。
  否则,如若触怒了朝廷,只怕最终玉碎瓦全。国主当知,南平、孟蜀与湖南,南平主动投降,归朝尚得王爵,得享富贵,至今已传一代;孟蜀出降成都,归朝也不失国公之位,富贵荣华不缺;湖南穷兵黩武,抗拒朝廷,至今周氏母子仍粗布麻衣,劳作于汉宫园苑。
  同是出降,其间差距,还望国主省之!”
  钟谟此言落,李煜的脸色终于变了变,眼神中流露出一抹慌张。支吾了一会儿,李煜道:“我要再问问宗室兄弟们的意见……”
  投降这种事情,也不能全他李煜一个人说了算,一家人的事,大家一起决定吧。
  第357章 国灭
  清晨,浓重的霭气弥漫在秦淮河上,笼罩着金陵内外,直到天色放亮,方才渐淡消散。随着冬意渐浓,气候也越偏寒冷,尤其在这冬季的早晨,江南的湿冷对于一部分北方士卒而言,是十分不适的,乃至煎熬的。
  当然,也是朝廷备战工作做得充分,考虑到冬季作战,似御寒被服、取暖炭柴,都是充足供应,倒也使得将士,不用完全忍风暴寒作战。再加上,此番进兵顺利,一路平推,胜利之下,军心稳定,士气高昂。而今兵围敌都,几乎所有的汉军将士,都等着破城,好结束战事,收获战利品,获得赏赐。
  作为事实上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金陵的富庶,可是闻名已久的,作为征服者踏上这片土地,难免将士们不心驰神往,想要趁机捞上一笔的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就是,当年平蜀将士,在成都大多有所收获,可引得很大一批人的羡慕,如今,已经有人打算效仿成都故事来上一遭了。对于大部分将士而言,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战斗,就精神层面而言,固然有一部分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宣传效果,但更多的还是为了赏赐,为了战利品。
  因此,金陵就在眼前,唾手可得,都不需太多的鼓舞,汉军将士作战欲望与士气都十分高昂。从拂晓时分起,庞大的汉军营寨中,就冒起了炊烟,其后,诸军诸营,按时进食、活动,各级军官进行励士,做着最后的动员工作。
  作为主帅的李谷,也升帐议事,进行攻城前的军事会议。关于攻城的安排,早就已经定好了,也交待下去了,三面齐攻,石守信统筹指挥,张永德攻城南,尹崇珂攻城北,赵延进攻城东。
  因此,李谷举行这场战前会议,只有一个议题,军纪。对于军心士气,李谷是尤为关注的,而将士们对破城的期待,他也是尽收眼底,像李谷这样的儒帅,是绝不会允许的。
  军事会议,刘旸这个太子都得老老实实地坐在下边,李谷正居帅位,严肃道:“限期已至,金陵仍未出降,今日即发起进攻!”
  “是!”一干将领,齐声应道,气势高昂。
  “不过!”扫了扫众人,李谷却叹了口气,说:“有一事,我甚感忧虑,几成心病!”
  “不知何事致大元帅心忧,末将等能否分忧?”石守信配合地很适当,顺着话头发问。
  李谷说道:“江南诸州,鱼米之乡,土地丰饶,物阜民殷,尤以金陵,财富所积,金帛所聚。我所虑者,大军破城,将士为其所诱,行为难以约束,军纪遭受破坏,使用此名城,毁于一旦,今后无法向朝廷交代,故而忧虑!”
  此言落,群皆默然,如今的大汉将领,尤其是高级将领,像早期那样完全不通文墨、不知礼节的人已经很少了。对李谷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多少明白几分,但是,一时都不接话。
  历代以来,出兵作战,哪有能做到真正意义秋毫无犯的,尤其面对金陵这样一座肥得流油的城市,不说底层的官兵,就是中高级别的将校,又何尝不怀有期望?
  注意到众将的反应,李谷也不意外,而是继续道:“南征以前,陛下告诫,江南百姓,也是大汉子民,只是暂时托庇于金陵,王师南下,是为扶危济困,迎其归朝。战火重启,刀兵相向,陛下也十分顾虑江南之民,受到伤害。太子殿下奉诏犒军,再度强调陛下圣意,务必严肃军纪……”
  “此事易,大元帅不必担忧!”赵延进突然开口:“大汉自有军纪,三军照常遵守即可,谁敢犯之,即以军法处置,如此而已!”
  “赵都监所言甚是,我等自当遵从陛下诏意,听候大元帅军令!”石守信跟着道。
  在石、赵的带领下,剩下如张永德等也都跟着表态,表示愿意听从军令,约束将士,严肃军纪。
  见状,李谷劳脸上这才露出点笑容,而后肃然道:“老夫奉诏平南,帅师伐国,赖将士用命,兵临敌巢。金陵孤城,难当兵锋,势必破之,克城之日,有三条,三军将士当谨记。
  其一,金陵主臣,当献俘与东京,交由陛下与朝廷处置,将士不得轻辱;
  其二,破城之日,城内士民,即为大汉子民,不得杀侮;
  其三,将士作战,所立功劳,战后朝廷自有封赏,城内仓储廪藏,不得擅取,百姓家财,严禁侵犯。
  此三例,当通报全军,如有违者,军法论处!”
  说到“军法论处”四个字时,李谷也显得杀气腾腾的,威势凛凛,令人不敢侧目。在场的将领们,自然不敢反对,齐声应道:“谨遵大元帅令!”
  自从刘邦入关中,留下个“约法三章”的典故之后,后世之人,多有因时因势而效仿,约定三条,也足够了,多了记不住。事实上,这也只是一个基本办法,在此三例之外,可以钻的空子可不少。但是,能够做到这三点,就已经是军纪严明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