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历史军事 > 镇抚大秦 > 镇抚大秦 第459节
  “他们的确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却法家鼻祖是何人,天下知晓的人很少。”
  “法家鼻祖。”
  “不是商鞅,不是韩非,也不是李悝,更不是管仲、皋陶。”
  “而是儒家之子产。”
  “儒家连荀子这般大才都不想承认,又岂会宣传子产?所以天下不知者很多。”
  “就外界知晓的子产相关事迹,大多是子产执政郑国,在郑国内部变法图强,但子产真正让儒家忌讳如深的并非是子产主导了郑国变法。”
  “而是另一件事。”
  “即子产铸刑书。”
  闻言。
  张良眉头一挑。
  他对子产了解到的不多。
  仅仅知晓子产似在郑简公时为卿,在郑简公二十三年正式执政郑国。
  而在子产执政前,晋楚两强争霸,郑国身处两强之间,内部贵族矛盾重重,郑国贫弱而混乱。
  子产执政后,一方面,运用其政治智慧在列强之间穿梭外交。另一方面,开始在郑国内部变法图强,大力改革郑国的土地和税赋制度,最终让郑国实现大治,国势由弱变强。
  只是嵇恒将子产视为法家鼻祖,这属实有些出乎张良之意料。
  对于子产铸刑书,他也几乎没什么了解。
  见状。
  嵇恒也知晓张良对子产的情况了解很少,而这其实也正常,郑国很早就覆灭了,天下留存郑国的史料其实并不多,加之儒家势大,相关典籍更是为人私藏,因而若不去主动查找,不知情才正常。
  嵇恒坐回自己的躺椅。
  他淡淡道:“子产铸刑书,若不主动了解,其实知情者的确不多,加之天下早就习惯颁布法典,所以子产铸刑书更显得无足轻重了。”
  “然实际并非如此。”
  “天下未有法典之前,大都经历过一个秘密法时期。”
  “那时的上层贵族,斗殴认为刑律越隐蔽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利于贵族随意处置底层国人,增加贵族的身份跟威严。”
  “而子产却一反常态,决定打破这种旧有愚昧。”
  “所以就有了子产铸刑书。”
  “即子产铸大鼎,将国家法律条文铸在上边,把鼎放在城中繁华之处向世人公布。”
  “这是华夏政务公开的先河。”
  “也是天下第一部公开出来的法典。”
  “自此之后,天下正式进入到法典公开的时代。”
  “子产之前并非没有法律,只是这些法律都是藏之官府,而不为百姓所知的秘密法。”
  “这也就是所谓的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而子产铸刑书,打破了天下长期以来‘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政治传统,因而自是受到了很多贵族的猛烈抨击。”
  “其中便有当时的名人叔向。”
  “子产被孔子誉为‘古之遗爱’,叔向则被孔子誉为‘古之遗直’。”
  “两人却因此事,进行了一番激烈争锋。”
  “最终孔子同样也下场了。”
  “并为天下留下了一句广为流传的话。”
  “这句话直到现在,依旧为很多贵族奉为圭臬。”
  “什么话?”张良好奇道。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嵇恒幽幽道。
  第338章 顺之则昌,逆之者亡!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张良低语。
  嵇恒平静道:“叔向跟子产的争锋,其实拉开了天下当行德治、还是法治的争论序幕。”
  “而叔向当时的反驳观点可谓是雄辩。”
  “当时叔向跟子产都为天下有名的贤大大夫,私交不错,因而在子产铸刑书后,叔向立即派人给子产送了一封信,以表达自己的强烈抗议。”
  “这封信最终被记下了。”
  “信中叔向说:我本来对你寄予厚望,但你却让我非常失望。古时的圣王,都不公布法律,而是一事一议,由贵族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法律适用,就是因为害怕民众有争辩之心。”
  “即便如此,圣王依旧担心驾驭不了民众,又以义、礼、信、仁等来约束他们,设置高官厚禄劝诱他们服从,用严酷的刑罚来震慑他们。”
  “就此依旧是不够的。”
  “还必须要有圣明贤哲的君主、明察秋毫的官吏、忠厚诚信的长者、慈祥智慧的夫子,这样民众才能听从驱使而不生祸乱。”
  “民众知道了法律的内容,就不再害怕我们这些贵族和管理者了,开始心存侥幸不服从管理,并会引证法律和我们争辩,这种情况是万万要不得的。”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这三部法律,都是乱世的产物啊。”
  “现在你作为郑国的宰相,改革土地赋税,制定了三部法律并把它们铸在大鼎之上公布,想以此使民众顺服,不是在痴人说梦吗?”
  “《诗经》中说,文王以德使四方万邦臣服,哪里提到了什么法律啊?”
  “民众一旦知道了争辩的依据,就会抛弃礼仪而引证法律,即使是一些蝇头小利、细枝末节,也会争执不休。于是乎,混乱开始滋生,贿赂开始盛行,在你的治理之下,郑国必将败亡。”
  嵇恒将叔向信的内容大概说了一下。
  张良若有所思。
  从这封叔向写给子产的书信中,他大概听出了三层意思。
  一是法律不是好东西,都是乱世的产物,好的社会应该高举道义的大旗来治理。
  二是公布法律损害了贵族的统治特权,贵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根据所谓的道德来判案,不能再一事一议,而是要遵照法律的规定来处理。
  三是增加了官吏难度,民众会因此抛弃礼仪,而引证法律,引用法律据理力争,甚至会钻法律的空子。
  因而叔向认为子产铸刑书是取闹之道。
  随即。
  张良也反应过来。
  嵇恒之所以讲出‘子产铸刑书’,实则是在借此隐喻当下。
  叔向洋洋洒洒一番雄辩,实则都是在为贵族争辩,而历史的事实,并没有如叔向所愿,随着子产铸刑书的开始,越来越多诸侯,也开始将自家的法典公开,甚至就连叔向所在的晋国,在子产铸刑书二三十年后,也铸了刑鼎,可谓将叔向的脸狠狠的拍打了。
  子产铸刑书是大势所趋,而在嵇恒眼中,秦之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嵇恒面无表情道:“在子产执政后一年,即刚开始在郑国变法时,天下受到的阻力很大,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歌,似乎是‘硬逼我把好衣服收藏在家,硬把我的田地左编右查,谁要去杀子产啊,我一定参加!’”
  “而当子产执政三年后,这首歌就变了。”
  “变成了‘我家有子弟,子产来教育开导;我家有田地,子产使产量提高。要是子产去世了,谁能像他一样好?’”
  “子产执政共21年,郑国大治,国势由弱变强。”
  “国人称颂,诸侯宾服。”
  “而今的秦,就跟初变法的郑国一样,在天下饱受争议跟诟病,也不为万民认可,但谁又敢料定,数年之后,天下不会为秦称道?不会为此振奋欣喜?”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逆之者亡!”
  “在尔等眼中,秦是逆势,然在我眼中,秦才是顺势。”
  “尔等就跟叔向一般,是在逆势而为,最终在天下大势面前,张良,你最终还是重回正道的,也最终会选择顺势而为,只不过要等到你彻底清醒之后。”
  同时,嵇恒在心中暗道:“这同样是你在历史中做出的选择。”
  只不过现在的张良明显还不会就此转向。
  嵇恒继续道:“就实而言,叔向之所以这么抵制,其实也是为维护自身阶层。”
  “郑国乃四战之地,这同时也意味着,郑国是商贸往来很频繁的地方,这也造就了郑国的商业很发达,在这样一个国度中,自然造就了一个新的阶层兴起,这个阶层可以称之为豪强,也可称之为地主,其他势力的崛起,自然会削弱原本宗法贵族的气势。”
  “不过贵族掌有刑法的随意裁量权,因而可以肆意打压压榨商贾跟新兴的土地所有者。”
  “但如此一来,商业农业都会受到影响,国家税租也会大幅减少。”
  “因而继续施行秘密法,实则是损国而利贵族。”
  “对国家很不利。”
  “也就在此时,子产公布了法律。”
  “限制了贵族特权,促进了郑国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子产‘铸刑鼎’的意义,在于避免模糊而任意的控制民众行为的旧有方法,削弱贵族过去的统治特权,使平民也可以依靠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利,消弱了贵族的专制统治。”
  “如此自会遭到贵族的强烈抗议不满。”
  “不过这只是开始。”
  “随着越来越多诸侯开始效仿,最终就算是孔子也是坐不住了,对晋国的赵鞅铸刑鼎,进行了严厉的攻击。”
  “孔子说:晋国抛弃了法度,恐怕要灭亡了。”
  “当年晋国恪守唐叔制定的法度,民众尊敬贵族,贵族管理百姓,贵贱有序,因此晋文公得以成为诸侯盟主。”
  “今天的晋国却抛弃这个法度,搞了一个刑鼎,民众都依照刑鼎的规定生活,再也不害怕和尊敬贵族了,我们这些贵族的饭碗岂不是要砸了吗?”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叔向、孔子等人的过激反应,其实跟现在的六国贵族是一样的,都是担心秦之变革,会影响到自身的利益,而且秦之变革对贵族的影响更大,因为秦不认可旧有的贵族体系,一旦让秦的变革彻底完成,贵族最终会彻底失去特权,沦为寻常人,如此强烈的落差,自会引的六国贵族强烈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