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大建筑师 > 第561章 风格争论
  《a+u》(architectureandurbanism),1971年1月创刊于日本,翻译成中文就是《建筑与都市》,并于创刊5年后的1976开始使用日英双语发行,到如今已经是国际五大建筑杂志之一,这本杂志致力以权威的视角、中立的姿态介绍世界范围的新锐建筑师及其作品和理念,以敏锐的触角传达国际建筑动态。
  像这样的杂志自然留意到了林楼的作品,于是在新一期的文章里重点介绍了林楼的拉脱维尼亚首都国际机场项目。
  日本资深建筑评论家铃木大志在文章里如此称赞:近些年来,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扩张,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筑越来越呈现出趋同化的一面,如果只看单体照片,我们很难分辨这些新建成的建筑到底是在东京、巴黎还是纽约。
  从世界建筑的总体而言,形式上出现趋向相似的标准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但仍然有一些不甘于平庸的建筑师在进行探索,来自中国的青年天才建筑师林楼便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自他开始从事建筑设计行业,从最早和贝聿铭先生合作的香山饭店,到让他在国际领域声名鹊起的香江山顶俱乐部项目,再到如今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欧洲最美机场的拉脱维尼亚首都国际机场项目,这些作品都带有浓郁的本土风格,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同时又融合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精华,以鄙人之见,这些作品可以归属于现代地方主义建筑风格之中,林先生的作品既具有现代主义的结构、功能,同时又在建筑的立面、空间布置、装饰细节上采用了这些建筑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建筑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的现代建筑,使现代建筑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样的建筑其实在林先生之前已经有不少,比如鄙国建筑师丹下健三先生在广岛原子弹受害者纪念公园、香川会所的设计中,都已经部分吸收了日本当地的民族建筑冬季,比较早地体现出地方主义的发展趋向。
  而欧洲和美国,由于采取了完全摆脱古典主义建筑影响的缘故,因此在现代主义上走得是完全创新的路子,很少有欧美现代建筑师试图恢复地方特色。
  直到罗伯特-文丘里、阿尔瓦罗-西扎等建筑师的出现,才出现恢复传统、地方特色的各种流派。
  但这些流派的尝试都很不成熟,或者只是简单地装饰点缀,或是为了实现地方特色,从而导致使用功能受到了影响。
  林先生的作品却是达到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为现代地方主义建筑树立了一座成功的典范,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项目,不仅呈现出鲜明的拉脱维尼亚传统建筑的特色,同时又在功能上展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简洁、便利。
  虽然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项目尚未投入使用,但是鄙人专程去项目现场参观之后发现,旅客入口和停机位的距离恰到好处,而且动线非常流畅清晰,人们步行前往停机口登机也不会显得劳累。
  更值得称赞的是,林先生开创性地将机场和博物馆、艺术馆结合在一起,在自动步道两侧设立了艺术品、文物展示区,让旅客在进出机场的时候,就能欣赏到精美的拉脱维尼亚艺术品,让旅途不再枯燥无聊。
  同时,机场各个细节都充分地展示了拉脱维尼亚文化的精髓,甚至可以说,这座机场就是一间大型博物馆。
  此前许多现代地方主义建筑师,其惯用的表现手法是把传统建筑的基本构筑和形式保存下来,加以强化处理,突出文化特色,删除琐碎细节。
  而林先生却采用了更先进的理念,用地方建筑的典型符号来强调民族传统、地方传统和民俗风格,这种手法更讲究符号性与象征性,在结构上不必遵从传统建筑的风格,同时更容易和现代建筑相结合。
  综合以上优点,林先生的设计为现代地方主义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虽然刚刚诞生不久却依旧非常成熟、并可以大规模推广的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林先生虽然非常年轻、同时从事建筑行业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却已经具备了大师的潜质。
  甚至就算他今后不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只要有人能够继续发扬他所开创的风格,也依旧能成为大师;当然,我还是更期待林先生能拿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
  铃木大志的文章一刊出,便在国际建筑届引发了不小的反响,日本本土的建筑师对他的文章很是赞赏,他们在经历了全面倒向西方之后,也渐渐觉得厌烦,开始像丹下健三那样,试图将日本本土建筑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林楼的做法毫无疑问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而在亚洲其他区域、中东地区等民族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也有很多建筑师对林楼的建筑理念产生了兴趣,他们同样渴望在作品中展示出自己的文化来。
  而在欧洲和美国,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们则分成了几波,就林楼的建筑风格争论起来,有的支持铃木大志的看法,有的却表示了反对。
  意大利新锐建筑师克里斯蒂安-皮尔洛在意大利经典人文建筑杂志《abitare》上发表了文章,来反对铃木大志的评价。
  《abitare》也是全球顶尖建筑类期刊,自从创办以来,就以个性化、文学化的写作风格,在对复杂的建筑、设计和文化人物事件进行生动有趣的深度阐述而闻名。
  在介绍大设计领域中最新的动态和观点的同时,更追求在社会性和思想性上“社会良心永恒价值”的统一,也因此使这本原以建筑师和设计师为主要读者的杂志,对任何受过高等教育,对世界的全面知识充满好奇心的文化人士都同样充满了吸引力。
  克里斯蒂安-皮尔洛倒不是对林楼的设计有什么意见,而是反对铃木大志将其归属于现代地方主义建筑之中。
  当初林先生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我就去过,并为那座皮尔-卡丹新旗舰店的设计赞叹不已;在我看来,林先生在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中的设计,虽然带有浓郁的地方主义风格,但从内核出发,依旧是延续了他在皮尔-卡丹新旗舰店设计中的风格。
  无论是皮尔-卡丹拉德芳斯新旗舰店那像玛丽莲-梦露一样飘扬的裙摆造型,还是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帐篷的雪峰样式的屋顶,都采用了大量的曲面,一个弯曲面上有两个甚至三个不同的弧线走向,这是没办法用手工做出来的。
  在林先生之前,弗兰克-盖里和雷姆-库哈斯都在摸索参数化设计的手段,他们的概念设计大部分都是用特殊的纸张、黏土、泡沫塑料块,通过剪切、拼合、弯曲、成型等多种手段制作出具有高度随意性、变化多端的模型来。
  然后用三维追踪定位设备,把随意地、不规则的纸模型、黏土模型、泡沫塑料模型或者综合材料制作的模型扫描定位,转化为数码参数,再经过电脑处理,进入真正的建筑设计。
  虽然我不知道长期呆在中国的林先生是如何接触到并学会使用这项先进技术的,但是他在参数化设计领域,已经走在了弗兰克-盖里、雷姆-库哈斯等人的前面,无论是皮尔-卡丹拉德芳斯新旗舰店,还是即将落成的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项目,都要比弗兰克-盖里和雷姆-库哈斯之前的尝试性作品要成熟的多。
  林先生的开创性工作,毫无疑问为所有建筑设计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们可以像他一样,使用成熟的参数化设计技术,摆脱直线和平面对建筑的统治,利用曲线和曲面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建筑来!
  我们可以看到,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在使用欧特克公司开发的cad软件来完成设计工作。
  现在又有了林先生开创的成熟的参数化设计技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电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它在建筑设计领域将得到,也必然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铃木大志先生没有看到这些,他只是将林先生的新作品试做一种新建筑风格的成熟,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东西。
  我相信,等全球更多建筑师看到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项目之后,一定会沉醉于参数化设计呈现出来的美丽曲线之中,并迸发出新的灵感,设计出更多奇思妙想的建筑来!
  从这一点出发,林先生对建筑界的贡献完全可以与柯布西耶、路易斯-康等开创性的大师相提并论,他完全有资格获得普利兹克奖!并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克里斯蒂安-皮尔洛对林楼的吹捧比铃木大志还要夸张,或许是林楼曾经获得过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并且在建筑设计中呈现出了许多和老派建筑师截然不的设计,才让这位年轻的意大利新锐建筑师觉得格外亲切吧!
  欧洲和日本从不同角度评价了林楼的作品,而美国人也不甘其后,很快就有一名叫阿瑟-亨普顿的建筑评论家在《建筑实录》上发表了文章。
  《建筑实录》是由克林顿-斯威特创立于1891年的建筑类,致力于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美国月度杂志,被人们视为建筑界的历史。
  他在一开篇便给出了自己的结论:林先生的设计融合了高科技派和环保主义的精华,为人们展示了未来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
  无论是他在皮尔-卡丹新旗舰店所使用的亚克力外立面,还是在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项目中使用的编织的玻璃纤维面料,都是此前建筑界较少使用的新型材料,尤其是后者,林先生的开创让建筑师可以不再局限于钢筋、水泥、玻璃、土木等传统建筑材料。
  皮尔-卡丹新旗舰店让巴黎在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蓬皮杜文化中心之后,又多了一件高科技派的典型作品。
  而拉脱维尼亚首都国际机场项目,又将高科技派和后现代主义相结合,给出了一座让全世界为之惊叹的佳作。
  同时他在环保方面的贡献也让我们感到敬佩,众所周知,机场向来是高耗能建筑,无论是候机厅的灯光还是室内空调等设备,每天都会耗费大量的电力资源,而生产电力的过程往往会加重对环境的破坏。
  但林先生却使用了玻璃纤维面料来打造候机厅的屋顶,让候机厅内部也能享受到充分的自然光照,大大节省了照明所需要的电力资源。
  而剩余的电力,则可以由不远处的太阳能发电站供应,太阳能可以说是如今最环保、最清洁的能源了,拉脱维尼亚在这一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这两者相结合,不仅诞生了全欧洲最美丽的机场,同时也制造了全世界最环保的机场。
  除了这三位之外,全球多个国家的多本建筑类期刊杂志上,也都出现了对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项目的评论和称赞。
  一时间,林楼这个名字在全球建筑界掀起了一股热潮,所有关心建筑新进展的建筑从业者们都在认真地分析着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项目,以及林楼的其它作品,并深深地为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建筑师所折服。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获取这些外国期刊杂志的时间要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慢一些,但评论林楼作品的杂志实在是太多了,很快这股子风潮也渐渐传到了国内。
  国内的建筑设计单位还有建筑系的师生们也都陆陆续续看到了这些文章,并在国内也引起了渲染大波。
  甚至就连吴委员也带着几本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建筑期刊,到了林楼的四合院里,专门来找他说这件事,“小楼啊,你这回可是替咱们中国建筑师露脸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