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全书 > 综合其它 > 明末草头王 > 第三百四十二章清营变故
  所以,这十余万旗人的死伤,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满洲本族人。
  这一下子没了十余万,将近七之一的满洲丁口就没了……
  皇太极看着奏章,手都在抖。
  终于,噗嗤一声,皇太极张口喷出一大口鲜血。
  原本红润健康的面色,也变得一片惨白。
  “图……图尔格,该……该死!”
  “图尔格该死啊!”
  皇太极哆哆嗦嗦的说道,说罢,便彻底眼前一黑,晕了过去,脑袋重重的磕在了桌案上。
  四周的满洲诸将纷纷面色大变,满脸慌张的拥上前去。
  “皇上!”
  “皇阿玛!”
  “传御医,快传御医!”
  “皇上吐血了,快传御医!”
  “……”
  ……
  当天夜里,几个医官接连折腾到后半夜,皇太极才悠悠醒来。
  皇太极虽然醒了,但感觉脑袋还是昏昏沉沉的。
  他缓缓睁开眼睛,挣扎着想要坐起了身子,眼前却还是雾蒙蒙的一片漆黑。
  只是,他才刚刚动了动。
  耳边响起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随即便是一声惊喜的欢呼。
  “皇上醒了,皇上醒了!”
  这道声音皇太极很熟悉,是他身边伺候了好几年的小太监小安子的。
  他心中有些不快!
  这狗奴才恃宠而骄,办事当真不力,就算是夜里,自己的大帐也应该点灯才是。
  只是,随即皇太极便意识到不对了。
  这可是自己的大帐啊,就算是再如何,也不该漆黑一片。
  他心中升起了不好的预感。
  只是就在此时,他耳边响起了一连串凌乱的脚步声。
  “皇阿玛,皇阿玛醒了!”
  这是他那不成器的儿子,豪格的声音。
  “万幸万幸,皇上没事。”
  这道庆幸的声音是阿济格的。
  “御医呢?快传御医过来!”
  这道声音是莽古尔泰的。
  一群人围在了皇太极的床边,声音中都满是欣喜。
  毕竟大清才刚立国没多长时间,皇太极这个皇帝就出事了的话,实在不是什么好兆头。
  皇太极心中不详的预感更加浓烈,他开口,试探着说道。
  “你……你们为何……不命人掌灯!”
  “四周,好黑,朕什么都看不见,你们能看的到吗?”
  众人闻言,皆是面色变幻,环顾了一眼四周明亮的环境。
  所有人都是心下一沉!
  坏了,皇太极的眼睛怕是不好了!
  唯有豪格愣愣的说道。
  “皇阿玛,灯亮着呢,大帐里边点好几盏鲸油灯呢!”
  众人:“……”
  皇太极脸色忽的变化,声音颤抖的开口说道。
  “豪格,豪格,你过来!你过来!”
  豪格上前几步,一把握住了皇太极的手,开口说道。
  “皇阿玛儿臣在这儿!”
  “豪格,你告诉朕,这帐里真的点灯了吗?”
  豪格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用力的点了点头说道。
  “点了啊,亮堂的呢!”
  皇太极却是怒喝一声。
  “混账东西,你敢欺君?!”
  “若是点灯了,朕为何什么都看不到!”
  豪格一脸懵逼,老老实实地说道。
  “皇阿玛,确实点灯了啊!”
  众人:“……”
  这特么怕不是个憨憨吧!
  皇太极深吸一口气,声音颤抖的说道。
  “退下,都退下!”
  “朕要休息了,要休息了!”
  只是就在这时候,御医提着药箱来到了大帐。
  阿济格赶忙开口说道。
  “快,给皇上看看到底是怎么了!”
  见御医来了,皇太极也不再说叫他们退下。
  御医上前,给皇太极把脉,然后掰开眼皮看了看,踌躇了片刻,良久之后,脸色很是难看的说道。
  “怒火攻心,气血上脑,情况很严重,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接下来皇上不可再轻易动怒了,要好好调养才行!”
  豪格开口询问道。
  “我皇阿玛的眼睛到底是怎么回事?还能恢复吗?”
  这时候,他也算是明白过来了,皇太极的眼睛出问题了。
  御医语气十分不确信,脸上不停的冒着冷汗说道。
  “皇上这是气血上脑,压住了眼睛部位的经脉,好好调养一段时间,应当……应当是能好的。”
  听完御医的话,所有人的心都是直往下沉。
  所有人都明白,问题大了!
  御医话说的很保守,那就说明他确实没把握,皇太极的眼睛估计悬了。
  皇太极这次吐血昏迷,就是典型的脑出血症状,脑出血压住了眼部神经,问题很大。
  这样的病症即使在后世,都不一定能治好。
  就凭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就更是无法医治了。
  众人对视一眼,脸色都很难看。
  大清刚刚立国,可皇帝却瞎了,这兆头实在是他娘的有点太不吉利了!
  “皇上,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莽古尔泰开口,试探的问道。
  皇太极知道自己眼睛出了问题,正是绝望失神之际,一时半会儿的也拿不了主意。
  只是躺在榻上,眼睛闭了起来,挥挥手说道。
  “退下,都退下,朕要好好休息!好好调养!”
  众人对视一眼,无奈,只得告退离开。
  ……
  第二日,清军对济宁城连续不断的猛攻竟然停止了。
  十数万清军屯兵济宁城下,却是没有再接着进攻济宁城。
  济宁守军在松了口气的同时,也是心中纳闷。
  好端端的,清军怎么不继续进攻了?
  只是,接下来的好几日,清军也都是再无动作。
  营门紧闭,满蒙汉各旗的八旗兵各自归营,就连散出去四处劫掠的八旗兵也是纷纷返回了大营。
  然后就再没出去过!
  所有人都意识到了,清军大营估计出了什么变故。
  济宁知府是一个面皮黑痩的中年,祖籍是京城。
  人到中年才考中进士,先是在翰林院苦熬的三年的清水衙门,然后外调雷州同知,然后才升任到济宁知府的位置上。
  他的家在京城,也就是说,除了他上任济宁之后纳的小妾和生的的儿子外,京城的家人几乎全部都惨死在了北京大屠杀中。
  这也是为什么济宁知府宁死不投建奴,甚至是杀掉小妾和儿子以表示决心的原因。
  他的家人几乎都死在了建奴的屠刀下,如果他投降了建奴的话,那他还是个人吗?
  “清军这几日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为何都不攻城了?”
  济宁知府站在城头,望着清军营地的方向,蹙着眉。
  眼睛里充满了红血丝,脸上满是疲惫之色。
  “老公祖,您且先下城去歇息歇息吧,城头有我看着呢。”
  济宁同知开口劝说到。
  济宁同知看向济宁知府时,眼神充满了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