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原来我还挺有名?
三小姐屏退了众人,闻安臣也把民夫们给打发出去,让他们帮着孙百户等人收拾尸首,马车旁边儿便只剩下了他们两个人了。
“你叫我三小姐便可,他们都是这般叫我的。”
女子轻声道:“对了,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
闻安臣道:“在下闻安臣,来自秦州,现为州衙一小吏。”
“你是闻安臣?”
三小姐忽然惊呼道。
闻安臣很是诧异道:“你知道我?”
张尚书家的三小姐竟然听说过自已?这让他觉得很有些不可思议,京城离着秦州可是足足有好几千里啊!这位堂堂当朝二品大员的女儿,竟然会知道自已的名字?
“当然知道。”三小姐轻笑道:“张相爷家的六公子,自从从秦州回来之后,便对你是赞不绝口。每次宴饮之时,必会谈到他在秦州时亲眼目睹的那件奇案,也会谈及你这个火眼金睛的闻司吏。现下京城里头,但凡有些身份的公子小姐,不知道你名字的,怕是没几个了?”
“啊?”闻安臣都傻了,他绝没想到,张静修竟然会把那件事情四处宣传。
说起来,名气这么大,是不是好事且不说,但现在在自已地位还这么低的情况下就在京城有了这偌大的名气,却绝不是一件好事情。
看到闻安臣那一脸烦闷的样子,三小姐莞尔一笑,道:“既然你是闻安臣,我就更要问问你了。你破案子那么厉害,想来心思是极为缜密的,也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
闻安臣点点头,在她不远处坐下来,背对着她,道:“你说吧。”
于是闻安臣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原委。
其实过程很简单。
三小姐是张四维正妻生的女儿,只不过张四维的正妻只有这一个女儿,而他的一个侍妾吴氏,却是在正妻产女之前,接连生了两个女儿,又在正妻产女之后,生了一个儿子。母凭女贵,很是得张四维宠爱看重。再加上这侍妾长相极为美艳诱人,又会做人,会说话,伺候的张四维很舒服,也得府中下人喜欢,势力日长,逐渐压的三小姐的母亲喘不过气了。
就在去年,张四维那位刚刚受封为二品诰命夫人的正妻郁郁而终,而后张四维迫不及待的便把侍妾扶正。
吴氏成了正妻,也就成了三小姐的母亲,而三小姐便也成了她的眼中钉,肉中刺。本来张四维很喜欢这个女儿,但架不住吴氏总是在他耳边吹风,而且每每使出各种手段构陷,让张四维对三小姐逐渐厌恶。
前不久,三小姐再次被吴氏栽赃陷害,那件事惹得张四维大发雷霆,都不愿意让她在眼前呆着了,便把她发配回老家山西蒲州去。不过总算他还惦念着旧情,派了一队护卫护送,也给了大批的银两钱物等等,至少可以让三小姐在回到蒲州之后,不至于因为缺钱而委屈到。
闻安臣也知道了,原来那带头的大汉是孙百户,乃是蓟镇的军官,这些护卫,都是他手下的精锐。他们可不是已经从军中退下来的,而是正儿八经的军兵。张四维是张居正的心腹,而戚继光也是张居正的心腹,以他们的关系,从蓟镇调出一队精锐兵丁来做些事情,还是很容易的。
幸亏有了这些人护送,不然这一次三小姐就要死于非命。
“我没想到,我都被赶出京城了,她还不肯放过我。”
三小姐幽幽道:“艳若桃李,心如蛇蝎,说的便是我这位姨娘啊!”
“我现在该怎么办?”三小姐看着闻安臣:“你说我要不要现在就回京城向父亲告状?”
“绝对不行。”
闻安臣断然道:“你没有证据,而且就算是你有证据,你父亲也不会相信的。正所谓亲疏有别,现在在你父亲眼中,你姨娘是亲,你是疏。你说的话,你父亲第一反应就是不想听,而如果是对你姨娘不利的话,那么他也不愿意相信。你回去京城,首先是违背了他的命令,这就让他立刻心生反感,先就对你不满了。之后你再说什么,他也都不愿意听。所以,万万不可回去。”
“那你说我该怎么办?”三小姐怔了怔,赶紧问道。
她本来也没想到闻安臣会有什么有见地的意见,毕竟她本心里,也不是很看得起闻安臣,这种由于出身的巨大差距带来的高傲,是很难去除的。而方才闻安臣说的那一番话,却是有点儿让他刮目相看的意思。
闻安臣沉吟片刻,想了想张四维的出身和风评,已经后世对他的评价,忽然心中一动,沉声道:“我记得不错的话,张家乃是商贾世家,对不对?”
“是。”三小姐道:“我家是祖上世代盐商,为山西蒲州盐商世家。”
“嗯,那就是了。”闻安臣道:“张家出身盐商,那生意想必是做得很大的。我也听说过,张家和王家,都是极为煊赫的大商人。”
三小姐点头:“是,我舅爷家的生意做得也是极大的。”
闻安臣口中的王家,指的是张四维的舅舅一家,张四维的舅舅王崇古,也是晋商世家出身,曾经担任宣大总督,也是权势煊赫的大员。
“三小姐您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先让令尊对你的看法改观。”闻安臣道:“唯有对你的看法改观了,甚至看重你了,才会重视你的意见。”
“你说的有理。”三小姐点头道:“具体该如何?”
“何不经商?”闻安臣道。
“经商?”三小姐愣住了。
“没错儿。”闻安臣断然道:“你有本钱,有人手,更有许多优势。”
“你想想,如果你能做出一番事业来,让令尊刮目相看,他会不会对你更看重一些?”
“而且,你有没有想过,为何一定要依附你的父亲,要指望你的父亲为你主持公道?你难道就没有想过,从你父亲的阴影中跳出来,从张府这个大宅子中跳出来,挣扎出来自已的一番天地?”
闻安臣盯着他,神色肃然道:“你方才说,令尊给了你许多银钱,也给你调拨了一些人手,这些银钱固然可以拿来花销,却也可以拿来当成做生意的本钱。那些人手可以让他们每日闲着,却也能让他们为你做事出力,为你奔走!”
“就看你要怎么做了!”
“如果你势大财雄了,那还何必去求着令尊?想杀吴氏,你只要许以重金,还怕没有人为你效命?”
听了闻安臣这一席话,三小姐整个都愣住了。
第129章 抵达蓟镇
她之前的思路一直局限在张府这个范围内,所思所想,无非便是在父亲面前扳倒吴氏而已,根本就没想过其他。而现在闻安臣的这一番话,却是让她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做呢?父亲不可指望,我只要自已足够强大了,要杀吴氏,岂不轻易?不过现在要做生意,却还须得借着父亲的势才成。”
她心中暗暗想到,转眼间脑海中就转了无数个主意。
“我在秦州有个大车行。生意虽说不大,但关中的大小州县,却也都有分号,也有几千车夫,过千的大车,你若是要做生意的话,咱们也能一起合作。”
闻安臣笑道:“算是沾了三小姐你的光了。”
三小姐咯咯一笑,心中对他颇为感激。
她自然知道闻安臣只是在说笑而已。
她看着闻安臣,郑重道:“闻安臣,我很感谢你,今日你助我,他日必有重谢!”
——分割线——
看着不远处的那片城墙,闻安臣长长的吁了口气,神色间一派轻松之色。
终于到了!
蓟镇,终于到了。
从秦州到蓟镇,行程三千多里,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到达。
出发的时候还是五月端午,此时却已经是流火七月。
今日天气不是很好,阴云密布,一阵风吹来,闻安臣似乎都能感觉到一阵隐隐的凉意。七月流火,而在这接近塞外的北方边地,甚至已经能够感觉到了一阵凉意。
距离黄榆关西边儿的偶遇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那一日闻安臣和三小姐秘密商议了很长时间。三小姐同意了他的那些方法,而闻安臣则是就赵记大车行和三小姐的合作,和她大致的定下来一些规矩和方向。
当然,事情仓促,许多都来不及弄,一些具体的事情,还得回去再说。
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蓟镇,负责的防线东西绵延两千余里,闻安臣等人到达的地方名为三屯营,从天顺二年开始,三屯营就是蓟镇的镇城所在地。
这座三屯营镇城还是天顺二年时期修建的,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当时的蓟镇规模也不如现在大,兵员也不如现在多,是以镇城修建的规模就不算多大,容纳现有的这些军民已经是颇为的捉襟见肘。而且毕竟已经修建一百多年了,也是颇为的破旧,需要重新整修一番。这一次蓟镇要修建敌台,重修防线,因此朝廷下令天下各州县都出民夫来此,但其实,整个蓟镇的工事并不仅仅是修建敌台和防线而已,这三屯营镇城的整修工程也被包括在其中了。
在九边重镇之中,蓟镇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之一,之所以有这样的重要地位,主要就是因为其位置。蓟镇护佑着京城,京城的北、东、西三个方向,都存在着蓟镇的防线。说它是京城的屏障,丝毫也不为过。
所以蓟镇的地位一直很高,而且越来越高,因为明朝的军事力量,一直在衰弱,面对北方的军事优势,也是越来越薄弱。
在明朝前期,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屡次挥兵北上,把北元给打的风崩离析,连一个帝国架子都无法勉力维持了,只能分化成鞑靼和瓦剌两个大势力。在这个时间段内,明朝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是一直处于攻势的。而土木堡之变中,五十万京营大军全军覆没,明朝军事力量受到了极大的摧折,北方防线一时空虚,甚至都被瓦剌给打到了北京城下。从此时起,明朝就已经对北方的游牧民族采取守势了。而既然要守,那么自然就要构建防线,越是到了明朝后期,大明的军事力量就越加软弱无力。而越是无力北上,就更是要时时刻刻的防着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
于是蓟镇这个京城北大门的重要性就与日俱增。
当初蓟镇核定兵员为八万多,而到了现在,兵员已经增长到了十二万多,战马数量也从两万多增加到了四万多。天下九镇,其中八个,兵员的数量都是不断减少,而惟有蓟镇,是越来越多。
戚继光剿灭了倭寇,声威赫赫,在大明朝野之间,那是军神一般的人物,在大明朝的武将中,更是最顶尖的那几个人之一,甚至说是万历朝第一名将也不为过。张居正把他放到蓟镇,便可见对蓟镇的重视。
蓟镇十二万多大军,加上土兵的家眷,以及附近的百姓的,数量何止数十万?这几十万近百万的人口,有近半数都居住在三屯营镇城附近。所以三屯营里头虽然驻扎了几万大军,但却并非是一座军城,而是一种极为繁华的大埠,论其繁华程度,比之巩昌府甚至都有过之。
在镇城之外还有许多村镇,宛如群星拱月一般拱卫着这座城池。
繁华的城市,破烂的城墙,拥挤不堪的街道,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非常怪异的感觉。
三屯营之所以会被选定为蓟镇的治所,就是因为此地交通极为便利,四通八达,往东南西北去的道路都有,而且都是比较好走的道。
闻安臣带人到达去往三屯营镇城的路口的时候,就碰到了守在这里的蓟镇军官。路口放了张桌子,后头坐了个军官,旁边站着几个土兵。那军官一瞧见闻安臣等人的装束,顿时便是眼睛一亮,冲着他们高声叫到:“可是来蓟镇的夫子么?”
闻安臣颔首道:“正是在下,乃是自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而来。”
那军官站起身来围着队伍走了一圈,便道:“一百五十名民夫?”
闻安臣暗暗惊诧于他的眼力,点头道:“正是。”
那军官问道:“路上死了多少呀?出发的时候得有二百来人吧,?”
在他想来,二百余人中,死在路上约莫有四五十个,死亡率为两三成,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小的比例了。要知道,别的州县过来的队伍,在来的路上死了超过一半儿的都有。
闻安臣淡淡一笑:“来的时候便只有这些。”
“什么?”
那军官瞪大了眼睛,音量陡然也提高了许多,瞪着闻安臣道:“你可别唬我,怎么可能路上一个人都没死?”
闻安臣笑了笑,不卑不亢道:“在下并未说谎,您若是不信,大可以问一下他们。”
那军官果然不信,立刻从民夫队伍中随意抓出来几个人询问了一番。结果令他诧异的是,所有民夫回答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路上确实一个人都没死。至于问起来为什么,民夫们回答的也都大同小异,无非便是闻安臣的路上用的那一套法子。
第130章 好差事
军官听完,看向闻安臣的眼神中已经多了许多赞许,他重重地拍了拍闻安臣的肩膀,笑道:“你小子可以啊!”
虽说这年头儿文贵武贱,但也要看是在哪。蓟镇的这些兵将,都是骄兵悍将,一个个目空一切,眼高于顶,那些带着民夫过来的各个州县的低级官吏,根本就没被他们放在眼里。这军官拍了拍闻安臣的肩膀,那是给他面子,已经是殊为难得。有的那些小吏,见了接应的军官,一个回答不好,直接挨揍的都有。
那军官有上下扫了他一眼,旋即从桌上拿起一块牌子,递给他道:“拿着牌子,去镇城西门外的大营,到了那大营门口,自然有军官接迎你进去,给你们安排营地。”
闻安臣道谢,接过牌子便准备离开。那军官诡谲地看了他一眼,哈哈笑道:“你这小子,我瞧着你顺眼,便给你派了个好差事。”
闻安臣诧异道:“什么好差事?”
那军官却不肯说,只是道,到了地头你便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