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乞丐堆里找到这几个小伙子,说实话,她可高兴了,紧接着就犯了难,他们身边没有她想要的东西,几人没有任何的“行李”。
按照正常推测——他们既然来了淮安,应该是带了她想要的东西,而现在啥也没有,答案自然是给抢去了,或给弄丢了,一阵挠头,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最后来了一位神人。
独身一人,走南闯北的董大夫。
“我试试。”
“你行吗?”
“有句话不是说,死马当活马医,况且这还是活着的。”
“啥?”
双眼冒着问号。
只见董大夫给几个小伙,一一面诊,细细切脉,搞得小伙子们跟她一样一脸问号。
捯饬了半天。
董大夫让其中两个小伙子伸出手来,翻过手掌:“你看他们的手。”
“然后?”
董杏林找人拿了大箱子,麻布袋子,扁担箩筐等物,指着那些东西,做出了手负重物的姿势。
再指着箱子、袋子、箩筐里面。
摊开手。
当即有小伙子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那小伙子拉着另一小伙离开了。
柳掌柜一颗心,扑通扑通狂跳——难不成,真成了?
娘亲嘞~~
半个时辰后,俩小伙回来了——也就是董杏林让翻过手掌来的俩小伙,他俩各自扛背着个两个麻布袋子回来。
打开一看。
黑黢黢的玩意儿。
呃……或许,或许就是她要找的东西?
她要的东西是纯碱。
但她不会用化学方式提取,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它的水溶液呈碱性,想要制作玻璃,需要碳酸钠。
在北宋的时候,出现了玻璃,主要是铅和钡,遇热水就炸,而西方的玻璃是钠钙玻璃,稳定性更高。
绞尽脑汁——绝对是挖空了仅存知识量的大脑,找到了配方,石英砂,石灰石,长石,以及纯碱。
石英砂好说,因为有陶瓷等制品,工艺纯熟,自然能找到石英矿,这是陶瓷制作的原料。
而石灰石,就是去年修建学堂用的那种原料,用来砌墙,刷墙的东西。
长石的获取,见第一项,找得到石英砂,就找得到长石。
最头疼的材料就是纯碱,据说,可以从碱性药材里提取,哪些是碱性药材?据说,可以从碱矿里得到,哪里有碱矿?据说,可以用“捡”的方式,哪里来——碱性湖水里。
说实话——倒腾这些玩意儿,实在是很难,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智慧,但是,比起整个食铺,她觉得能在古代整个玻璃出来,很有意思,到时候也能将这种容器用在“桃夭”铺子里。
来都来了,怕什么一时半会儿呢?
据称,西方制作玻璃的技术领先咱们一千多年,她还想把这种“无色透明”的玻璃技术提前些整出来,到时候,说不定她也能拿着玻璃珠,下海到彼岸去换取一袋子金银珠宝。
要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玻璃工厂建立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埃及。
以前在网上看见个帖子,楼主说想拿自己家的玻璃杯去明朝换黄金,就有人回帖嘲笑他没文化,古代很早之前,咱们就有玻璃,玻璃是给淘汰的玩意儿。
回帖的大哥还贴了许多玻璃制品的图片,就问美不美?
有是有玻璃。
但是东西不一样。
东方的玻璃,含有铅和钡,多是装饰用品,且不是无色,透明的,而西方的玻璃,除了最开始的装饰品,到大块的有色玻璃,后用作了容器——餐具,人家的东西是钠钙玻璃。
“铅”有毒啊兄弟们!
制作工艺,整体流程都不一样。
咱们当时的瓷器制作纯熟,产业成熟,没几个人去研修玻璃,所以到了明代,玻璃都是稀罕物。
唐朝还处在公元六百多年。
因此,这是有意思的活儿吧?
来吧。
找烧制师傅吧。
董管事亲自去了青苔镇,请专门的烧制师傅,由于上次因周胜和刘万金的缘故被抵制,这一次,她也没抱太大希望,先试一试,实在不行就上河北等地去请师傅,当然咯,她现在还没多少钱,只是请个师傅回来搞实验,等真正的捯饬出来了,流程没问题了,她才会真正的规模化投产。
反正,原材料是凑齐了。
而那几个来自锡兰察的小伙子,不能就那么他们回去了,尽管给他们兑换了米面,可是就他们几个,根本无法带着这些东西回去。
也不能这样回去。
想了个办法——把他们几个放到了今朝学堂。
周铭面露难色:“啊?这……我完全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
“哎呀,这有什么关系,他们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啊!”
“那我要如何教他们识字同理?”
“你不要有太大压力,我就问你一个问题,比起牙牙学语的孩童,几月大,一两岁,你跟他们沟通是不是更简单一些?”
周铭也没办法。
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几个小伙子离开前,他们需要学会“普通话”,等过阵子,再找人“送”他们回去,正好踩一踩地盘,把路走熟了,以后制造玻璃的时候,正派的上用场。
其他人不知道她究竟要做什么。